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我军新闻 > 正文

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提高轮式车辆保障水平(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 13:27 解放军报
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提高轮式车辆保障水平(图)

长途机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景庆维 刘仍贵 李耘播

  编者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兴训强军的必由之路。加速转变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必须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的科研
创新,努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能力。沈阳军区某集团军认真落实胡主席“科技兴训”的指示,多种模式的创新组合成果在训练场上“开花”,有力推动了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他们的这一作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组合创新 抢修车“一专”变“多能”

  这是一年前的一次抢修演练。

  科尔沁草原某地域。“蓝军”突袭“红军”阵地。此起彼伏的轰炸,使3个阵地上4台轮式车辆受损。结果,抢修小组拼尽全力,在规定时间内只修复了两台运输车。原因很简单:“一个萝卜占不了三个坑,抢修装备不能分开使用,只能到一个阵地抢修!”

  这是今年10月的一次抢修演练。

  相同的地域。在“蓝军”强大的火力打击下,不同阵地上的两台指挥车和4台运输车“瘫痪”。修理分队立即乘坐不同的抢修车前往阵地。40分钟后,指挥所接到报告:受损车辆全部修复。

  为什么一年前“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一年后变得“轻而易举”呢?答案是他们利用组合创新模式,拓展原有抢修车的功能,使抢修车“一专”变“多能”。

  过去,每台抢修车只有一项功能,或以保养为主,或以吊装为主,只有组合到一起,才能实施抢修,无法同时在多处多点展开。多次抢修演练的尴尬使官兵们感到:现有的技术保障装备,远远不能适应战场需求。为此,某集团军装备部调配各旅团技术尖子,组成攻关小组。10个月后,“多能抢修车”问世:一台单车可完成过去3台单车才能完成的抢修任务。

  追踪创新 “轻型抢修方舱”战地显威

  深秋,某摩步旅进行了一次远程机动演练,出动各类轮式车辆300多台。

  该集团军自行研制的轻型抢修方舱“初出茅庐”,便在演练中大显身手:行程千里,排除各类故障100多处。

  尽管如此,该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白宝玉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心里很清楚,此次演练中,轻型抢修方舱暴露出许多与实战要求有差距的地方。演练一结束,他马上到基层调研,调整方案,检验和改进各项性能。

  两个月后,集团军领导及相关专家再次对轻型抢修方舱全面“考试”,得出结论:这种车具有体积小、机动灵活、抢修功能全等诸多优点,完全适应未来战争高消耗、快节奏的特点。很快,该成果在全军区推广,下发至边防部队。

  按说,此时可以见好就收了,可攻关小组并没有“鸣金收兵”。有人问白宝玉:成果已经推广了,为什么还要改进?他回答:因为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打得赢”。

  于是,他们一“追”到底。这种轻型抢修方舱,虽“考评成绩优秀”,但用于边防部队,还须改进。为更好地完成执勤、巡逻等特殊任务,他又在车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具和设备,比如逆变器、小型快速充电机等等。针对车内应急器材箱空间比较小,所携带的器材量比较少,难以独立完成抢修任务的不足,白宝玉又进行了改进:取消了一些体积较大、用处不大的工具,重新整合携带的器材。

  推广创新 “小吊”成本下降十万元

  某集团军轮式车辆保障装备中有一个特别的吊装装置:“小吊”。

  别看它其貌不扬,但实战条件下抢救抢修,缺了它是“玩不转”的。比如更换

发动机总成、车桥总成等,用人力根本无法完成。

  “小吊”的诞生和推广,可是历经波折。

  一次,部队参加演习,还没到达指定地域,就出现了情况:两台运输车陷入泥泞中,一台指挥车掉进沟里。当时只有一台吊车,而且在几百公里之外执行抢修任务,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这3台车“掉队”。

  问题如何解决?论证时,大家一个劲地挠头:多配吊车,不行。一是造价昂贵,二是目标太大,不适宜在“敌”炮火下展开作业。

  怎么办?攻关小组想了个妙招:拿几根钢管,用螺丝一拧,再放个绞盘,加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安装在车前,收起时如保险杠,展开时就是个吊装装置。既不占空间,重量又不沉。一试验,果然好用。

  东西虽研制出来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个装置成本太大,造一个需花费12万余元。如果一个旅配几个,就得花几十万元。一项成果,如果成本太高难以推广普及,就等于宣布了“死亡”。

  这怎么行?于是,大家开始琢磨各种办法降低成本。3个月后,在保证质量不降、功能不减的前提下,“小吊”成本由12万下降到2万。

  紧接着,这项成果推广到集团军所属部队。如今,每台车都安装了一个。

  借鉴创新 千件工具从市场走进战场

  至今,两年前的一个尴尬场面还让该部官兵刻骨铭心。

  实炸实修演练中,某摩步分队快速前插。突然,一声炸响,一辆运输车冒了黑烟。紧接着,另一辆运输车也抛了锚。

  维修小组迅速赶到现场。一辆运输车后轮严重变形,螺钉也弯曲了。他们无论是用扳手拧,还是用锤子砸,都没能把轮胎卸下来;另一辆运输车的大梁被炸扭曲,他们只能用乙炔切割机往下切。可大梁切了一半,乙炔气没了。大家急得满脑门汗,仍无济于事。

  此事让该集团军装备部领导深刻反思。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战时一线保障所需的各种抢修工具。找到了症结,该部便想方设法解决补充战时一线修理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为了加快速度,他们把目光投到市场上。许多工具和设备经过简单改进,便能“上战场”,并且使用方便、结实可靠,价钱不高,货源充足,坏了可以随时补充。

  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走遍了国内相关市场,采购了上千件。比如,乙炔切割机战场抢修时,速度慢、效率低。更大的问题是,乙炔用没了,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如果用北京一家大学刚刚研制出来的汽油切割机,就可以避免以上的缺点。这种切割机,重量只是乙炔切割机的十分之一,切割厚度却是乙炔切割机的10倍。而且,所用的汽油在抢修现场随时能得到补充。他们没有犹豫,马上购进了30多台。

  前不久,该集团军进行装备保障实兵演练,这些从市场上购来的抢修“编外工具”派上了大用场……

  本文配图:本报记者王传顺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