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综合新闻 > 正文

深化改革促转变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6:04 解放军报
杨保明

  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的召开和训练转变任务的提出,对院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院校教育中的突出矛盾显得日益紧迫。院校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位于局部而不囿于局部,面对矛盾而不加剧矛盾,致力发展而不盲目发展,积极寻求与训练转变相适应的科学发展途径。

  更新人才培养机制。任职教育院校职能“超越”,根本原因在于,只看到院校单一
环节而忽略了系统整体对培养人才的综合作用,因而一直未能从体制政策上解决问题。胡主席曾明确指出:“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各类岗位需求,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加大开放式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训与使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全程培养机制”。这就清楚说明,“训”和“用”同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人才培养不能只靠院校一个渠道,而要靠训、用一体的全过程来完成。这是对指挥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深化。破除“毕业=人才”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院校教育和岗位任职对人才培养的整合作用,建立符合指挥人才生长规律的新型培养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扭转院校职能无序的趋势,体现远近兼顾、适度拓展的阶段特色。一是在办学指导上,坚持机制环境与人才需求兼顾,以人才需求为主,满足军事训练转变紧迫的人才需求,量力向基地、任职岗位的实践职能延伸,主动弥补机制缺陷。二是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基础与能力并重,以能力培养为主,把能力作为人才标准的主要尺度,尽可能增强人才规格与岗位需求的贴近度。三是在自身建设上,坚持规模与效益同步,以提高效益为主,强化规模为效益服务的要求。

  突出任职教育特色。发挥国民教育优势,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有效举措。但这一举措在促进军队院校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淡化了军事职业教育特色。其表现:一是与军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矛盾大。很多普通高等教育通行的做法,如“大师主导论”、“精品主导论”,在军队很难苟同。军事科学是经验性极强的知识门类,任职培训是实践性鲜明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将为师”,坚持“能力本位”。以西点军校为例,它之所以闻名于世,并非因为那里出了多少名师大腕儿,而是因为培养出了像

巴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那样一大批赫赫战将。二是评价标准适用范围的“泛化”弊端大。看一所军队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硬指标是国家、军队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数量,学位授权点数量,国家、军队级成果和高职数量等,而任职教育应主要关注学员学、考、用的情况,却与评价标准实质上无关。三是对深化军队改革影响大。任职教育套用国民教育标准,会极大牵制院校本应投入教学的精力;会扩大部队军官与院校教员的素质差异,给军官交流制造屏障;会加大教员编制需求,对体制弊端起到反向固化作用。所以,加强对军地教育接轨领域、程度的总体权衡,合理发挥国民教育优势,是提高军队任职教育质量的紧迫要求。一是更新教育理念,一切围绕学员任职需要,以能完成岗位任务、能应对未来环境、能解决现实问题为准绳,变复制知识为创新知识。二是加快教学内容改革,保证操作性作业课比重,突出应用性案例课比重,加大技术性实验课比重,纠正教材专著化倾向,按照能力主导性要求,建构具有鲜明任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三是大力改革方法手段,突出现代教学设计,普遍推行研讨、情境、案例、启发式教学,教员由“主演”向“导演”转变,学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同时加强网络教学、模拟作业、现地演练等综合手段运用,增强教学效果,使岗位培训特色得到不断强化。

  实行军官交流制度。实践表明,一个成熟的高中级军官,要具有部队、院校、机关等综合阅历,任何单一岗位的“从一而终”,很难产生高素质人才。以院校教官为例,西点军校的教官从优秀连长中交流,俄军诸兵种合成学院的教官必须是团以上部队优秀主官,法军高等国防研究中心的教官则均为外聘军队将领或政府高官,甚至没有在编的教员。我军军官的多向交流,尚没有在操作层面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法规。因此,建立指挥军官定期岗位交流制度,逐步实现院校教员“三位一体”(由教学军官、专职教授、外聘专家构成)的结构体制,是改革的趋势。一是加强教员选调补优,从作战部队选拔素质优秀、有相应任职经历、年龄条件符合的指挥军官任教,解决当前急需。二是扩大岗位代职规模,加强与部队对口协作,既要组织没有部队经历的青年教员赴部队代职锻炼,也要组织长期脱离部队的教员参加部队重大活动,采取全程顶岗方式代职调研,缓解教员阅历与教学需求的矛盾。三是加大外聘客座比重,请专家、学者登台讲学,实践经验丰富的部队指挥员现身说法,不仅充实急需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为不断优化教员队伍各类结构积累经验。

  提高办学质量效益。任职教育院校办学条件保障不足,深层原因是训练机制存在缺陷:没有统筹设置训练机构,缺少统一的训练职能分工,导致训练资源难以集约配置,需求全面膨胀。目前训练设施建设存在的“院校向基地、部队延伸,基地向院校、部队看齐,部队向基地、院校发展”的现象,正是这种缺陷的综合反映。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的训练机构,无论在设置还是职能区分上,均有较强的集约性和有序性,如进修性院校一般不设训练环境、武器装备和教练部队,训练中心和基地则集中大型模拟设施、新型武器装备、场地实兵条件于一身,专为院校、部队训练提供保障,使用率极高,而部队则处于临战状态,基础和综合训练均依托基地。我军院校保障不足的症结,与其说是经费缺口大,不如说源自宏观投向过度分散。因此,必须从改革训练领导和管理体制入手,建立合理的训练资源配置秩序,逐步实现训练资源配置的有序化、集约化,坚持远近相顾、优先急需的原则,按照“外部集约前瞻、内部集约先行”的思路,科学筹划办学条件的建设和发展。一是着眼全局统盘子,防止“小而全”。即超前考虑训练资源配置的改革趋势,对需要由基地、部队建设的设施,尽可能依靠现有协调机制,通过协作渠道解决,不追求院校设施一应俱全。二是立足长远定路子,不作“无用功”。根据与宏观改革关联程度的大小,区分轻重缓急,关联大的为轻、缓,关联小的为重、急。如训练资源的主体指直接用于教学、训练的设施装备,而院校的保障性基础设施,则与宏观改革的关联度较小,这方面的建设就应不受或少受影响。三是瞄准急需出点子,避免“挂空挡”。针对投入缺口大的现状,对岗位人才培训必需、上级一时不能解决、部队装备又无权提供院校使用的设施装备,应积极筹措财力优先保证。总部也应针对现行体制特点,发挥有利于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工作协调职能,根据远、近期需求统筹全盘规划,尽可能增强训练资源配置的预见性和实效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