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报:论军事训练转变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 14:07 解放军报

  新世纪新阶段兴训强军的战略决策

  ——论军事训练转变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钟迅

  编者按 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必须着眼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把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聚焦,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实现训练实战化、科学化、正规化。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报将陆续刊登关于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胡锦涛主席关于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战略决策,揭示了军事训练的发展规律,确立了军事训练的时代主题,明确了军事训练新的任务和要求,是胡主席关于军事训练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

  切实认清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军事训练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技术形态进步、战争形态演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密切相关。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正是我军适应时代要求,主动进行的战略选择。

  转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军事训练实践,是确保我军军事训练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军军事训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始终保持了正确方向,取得了重大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提出了以积极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为核心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与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指导我军军事训练的科学理论,为我们认清军事训练的时代特征、把握军事训练的特点规律、推动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胡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以鲜明的时代性、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创造性、突出的实践性,为军事训练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转变的直接动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技术不仅决定战术,技术也决定训练。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既决定那个时代的战争形态,也决定那个时代的军事训练形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军事训练也出现了以提高军人个体能力训练为主、以提高合同作战能力训练为主,以及以提高联合作战能力训练为主的三个历史阶段。在信息时代扑面而来之时,以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正在造就战场数字化、武器智能化、指挥自动化、保障精确化的各国军队建设大趋势。丰富多彩的世界军队军事训练变革实践充分证明,军事训练转变是信息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在这场转变中落伍,势必进一步拉大我们同发达国家军事实力的差距,增大我国军事安全方面的潜在威胁。

  转变的历史昭示——我军军事训练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军自创建以来,军事训练经历了革命战争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发展时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训练以战争为矢标、以战教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作战中锻炼部队,学会了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作战方法,训练与作战同步进行、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训练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实践经验昭示我们:军事训练只有适应战争发展的新要求,革故鼎新,锐意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面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和部队战斗力,实现军事训练水平的整体跃升。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进入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军事训练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正是立足国情军情,适应形势任务而进行的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

  转变的客观条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正如战争需要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撑一样,军事训练同样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确立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目标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的国防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以“两弹一星”、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等为标志的尖端科技成就先后诞生,以新型作战舰艇、军用飞机、核常导弹、主战坦克、远程火炮等为骨干的高新武器装备相继列装,以信息网络、信息应用系统为核心的综合集成建设初见成效,以“五支队伍”为主体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以精兵、合成、高效为要义的质量建军水平不断提高,我军建设正由数量规模型和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加速转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为军事训练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切实把我军军事训练进一步向信息化聚焦

  机械化与信息化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信息时代军事领域的最大变化,是机械化主导让位于信息化主导,信息已经融入物质和能量,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必须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改造军事训练,逐步实现军事训练信息化。

  转变的实质——逐步实现军事训练信息化。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制胜机理,突出表现在能否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保证信息有效流通;能否充分运用信息的渗透性、共享性和联通性,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有机融合,形成作战力量的整体合力;能否运用有效手段,削弱敌方的信息优势,降低敌方信息装备作战效能。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只有紧紧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不偏离,才能使部队战斗力获得质的跃升,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向信息化聚焦,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军事训练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把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信息技术的进步上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对战斗力的贡献率。一是以战胜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作战对手为目标,使训练内容向信息化聚焦。未来作战,无论我军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都必须面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强敌。这就要求全军部队、院校必须在作战任务的牵引下,立足现有武器装备,着眼可能发展,全面增加训练内容的信息化含量,解决信息化条件下“训什么”的问题。二是以形成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为目标,使训练方法手段向信息化聚焦。方法手段的信息化,在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中起着“倍增器”作用。必须通过逐步提高训练方法手段的信息化程度,把自成系统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训练融合起来,把不同建制的各军兵种作战部队训练联合起来,把分散配置的训练资源整合起来,解决信息化条件下“怎么训”的问题。三是以提高训练质量效益为目标,使训练组织管理向信息化聚焦。训练组织管理的体系化、标准化、精细化,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重要特征。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体系结构,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精细管理,解决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怎么管”的问题。

  转变的目的——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国家利益和战争需求是军事训练发展的直接动力,始终决定着军事训练的发展轨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安全形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我军不仅要应对传统的安全威胁,而且要应对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不仅要维护领土、领海和领空的安全,而且要维护海洋权益和太空、电磁空间的安全;不仅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而且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对我军提升战斗力提出了新需求,对运用战斗力开辟了新领域,对检验战斗力确立了新标准。特别是随着战争形态进一步向信息化演进,战场向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拓展,作战形式向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部队的战斗力集中体现为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必须着眼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整合作战诸要素进行体系集成训练,使平台与平台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高度融合、整体联动,全面提高部队的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快速机动、电子对抗、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实现作战能力的综合集成和整体攀升,使训练水平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相适应。

  转变的重心——以联合训练为主线引领各军兵种各层次训练。联合训练是有机融合诸军兵种作战能力的高级训练形式,是战斗力生长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美军等一些发达国家军队,已经开始了以“全面联合”为主要标志的训练转型。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必须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大力加强联合训练,并以此引领各层次训练,聚合各类作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实现训练主体的互联互动。以联合训练为主线引领各军兵种各层次训练,是“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的延伸和发展,要求部队和院校必须切实增强联合作战观念,注重打牢联合训练基础;强调各军兵种各层次的训练都要以提高联合作战能力为主线展开,全面提高我军整体训练的水平。推进军事训练转变,重点要加强联合作战训练理论研究,健全联合训练体制机制,建立联合训练法规体系,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积极开展联合训练创新实践。随着军事训练转变的逐步深入,联合训练将向一体化的更高层次发展,实现战斗力要素科学组合、作战力量有机融合、作战体系高效聚合,形成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主导下的渐进发展。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是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军事训练中信息化因素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渐进发展过程。其间,虽然不同阶段军事训练所处的环境条件、面临的形势任务不同,但信息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贯穿全过程。在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过程中,全军部队、院校都要结合自身实际,自觉融入转变实践,向着信息化的高峰不断攀登。

  转变的要求——面向信息时代的深刻变革。从现阶段我军训练的实际情况看,推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军事训练内容与军队使命任务拓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训练整体水平与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训练的科技含量与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与部队建设和作战准备的要求不相适应,训练保障条件与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保障需求增大的要求不相适应。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就是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强制要求、紧跟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节拍,对军事训练进行一场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深刻的而不是一般的变革。必须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训练的特点规律,创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训练内容,发展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训练方法,完善科学高效的军事训练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确保军事训练严格规范落实的规章制度,加强以信息化条件建设为重点的军事训练保障。通过变革,逐步构建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战争发展、符合使命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科学体系。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训练转变的决策上来

  胡主席关于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战略决策,不仅为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发展、提高打赢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依据,而且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增强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必将实现军事训练又好又快的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军事训练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军事训练既要立足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实际,又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既要提高完成现实军事斗争任务的能力,又要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既要着力解决长期制约我军训练的深层次矛盾,又要研究解决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针对部队分类建设和武器装备多代并存的状况实施具体指导,又要着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整体推进。面对多种任务并存、各种矛盾交织、机遇挑战同在的阶段性特征,惟有改革创新、整体转型才有出路。以创新为第一要义的军事训练转变,在确立新形势下加强军事训练的时代命题、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军事训练谋求发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契机,必将为军事训练发展创设最为充分和有利的环境条件,注入勃勃生机和不竭动力。我们只有沿着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正确轨道,置身于改革大潮,更新思想观念、开展训练创新、破解实践难题,才能实现军事训练又好又快的发展。

  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必将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开创了迄今人类军事史上范围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影响最为深刻的一场革命。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全面展开、加速发展,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与对抗更趋激烈。由于历史起点和物质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面对难得的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以信息化为本质和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失时机地跻身世界军事舞台,掀开了与发达国家展开战略性竞争的序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我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必然抉择。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就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军处在机械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要向信息化过渡的特殊阶段,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走复合式发展的路子,坚持“战建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军事训练普遍的实践性和多元的创新性,决定了军事训练转变必将成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发挥催生军事理论、生成作战能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检验推广军事领域创新成果等能动作用,促进国防和军队全面建设,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开辟前进道路、提供强大动力。

  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必将提高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胡主席对我军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在科学阐释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和运用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对我军战斗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为打得赢、不变质服务,从根本上保证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维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多样化军事任务,以足够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安全危机、控制复杂局势、赢得防卫作战胜利;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确保国家自身利益与履行国际责任的有机统一,在遏制霸权主义、打击恐怖势力、承担维和任务、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号角已经吹响,承载历史重任的巨轮已经起航,我们必须坚决响应胡主席的号召,主动迎接时代挑战,积极投身伟大实践,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努力开创军事训练转变的崭新局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