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我军新闻 > 正文

解放军加速建设多维一体的航务军交战略保障网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5:10 解放军报
解放军加速建设多维一体的航务军交战略保障网

“环球空中霸王”实施远程作战保障(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放眼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创新与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主题。

  现代高技术战争表明,构建多维一体、寓军于民的信息化航务军交保障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涵盖水、陆、空诸节点的航务军交运输体系,与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尤其在现代战争形态加速嬗变和军事斗争呈现体系与体系对抗的新形势下,努力打造好“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航务军交战略保障网,已成为和平时期支援
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时赢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支柱力量。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均着眼发展和建设大局,从各自国情出发,努力铸造多维、立体的“军交运输生命线”,并在变革中全力推动这一领域加速向智能化、高效化、精确化、系统化、一体化转轨。

  军民结合:打造“第二海军”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如今已被一些军事大国愈来愈深入地贯彻到自己推行的新军事变革和军事转型之中。比如港口、民船等按照军事要求、贯彻军事标准,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像美英等发达国家都制定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甚至有的国家还把军交商船队称为“第二海军”。外军有关研究认为,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军之所以能够开赴远离本土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作战,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军民结合的航务交通运输体系所提供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综合保障。据悉,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英国就成立了继“苏伊士运河事件”以来的第一个战时内阁,紧急调用了大批商船,组建起南大西洋特混舰队,迅速转入南大西洋参战,抢得了先机,把握了战争主动权。

  军事交通运输具有战略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兼容性等许多特点,在实施大规模战略投送时,美、英、法、俄等国军队均十分重视民用运力的调用。据外刊报道,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根据作战需要,曾动员和租用了大批国内和国外运输力量。空运方面,美国防部除了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租机协议外,还租用了一些外国飞机向海湾地区空运军需物资;地面运输方面,美军与沙特许多大型运输公司、科威特商人签署了大批的代理托运商业合同,租用其车辆实施物资运输保障;海运方面,美军则租用大量民用商船,向海湾地区紧急运送作战装备和物资等。据称,这种社会化的运输保障方式不仅节省了军队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缓解了高度紧张的军队运输力量,取得了显著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现代战争研究表明,航务军交建设只有依托综合国力形成军政民统一组织、水陆空综合运用、装运卸紧密衔接的整体保障体系,才能够在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中完成好保障打赢的历史使命。

  理念创新:推进一体化建设

  军交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一环。因此,必须树立“航务军交运输工作一体管理、国防交通设施一体建设、军地运输力量一体发展、平时战时任务一体保障”的全新发展理念。

  目前,一些国家十分重视军地高度协调一致的军交领导体制建设。在筹划战时航务军交运输力量时,着眼用好、用足编制内运力资源,把联勤、社会和其他一切可动用的运输力量、技术力量一同纳入战时军交保障体系。有的国家尤其注重按照军政联动、军地联建、军民联管的要求,把“保畅通”纳入到主要港口、重点机场、高等级公路等建设中,使交通设施建设走上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又符合军事要求的良性循环路子,充分地体现了平时战时军民联用联动的双向转换功能。

  平战转换:实现发展双飞跃

  航务军交保障效率的高低,与平时和战时的转换功能紧密相关。所以,当前许多国家均十分重视建立平战结合的快速转换机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做好战争需求预测,搞好军地协同,确保平时向战时转换的快速与高效。使得整个保障体系既能够适应平时建设的需要,又能够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平时航务军交建设与战时保障行动的差距,真正做到战时怎么要求,平时就怎样建设。

  目前,一些军事大国在军交运输指挥管理体制上,已呈现出由平战结合型向平战一体型过渡的新趋势。主要是,建立健全战时交通运输联合指挥法规,用法规来规范平战体制转换各项要务;拟定详细的战时联合机构组建预案,使新组建的联合机构不经大的调整即可顺畅运转;减少和降低平战体制转换的磨合消耗,提高指挥效能;建立完善先进的预警、通信、指挥系统,提高战场交通体系的

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对交通战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技术状态良好;此外,水陆空等航务军交系统还与国家有关重要部门联署办公,做到平时有预案,训练有法规,一旦需要,地方港航交通系统即可迅速转入战时轨道。

  航务军交保障能力的提升,既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撑,同时更需要具备软件条件的支持,所以必须着眼战时保障的要求,加强航务军交知识普及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加强航务军交保障理论建设,为战时通行奠定良好基础。

  快速反应:全网保障一盘棋

  现代战争波及空间广阔,作战手段多样,战场情况多变,保障对象多元,要求航务军交保障必须多种方式并举,多种力量并用,多种手段并施,全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从而确保战争来临时能够保障部队投入应急作战。

  实施快速应急保障,可以创造有利战机,改变战场力量对比态势,从而赢得作战优势,夺取战争的主动权。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能力的提升,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进一步增大,战争持续的时间进一步缩短,首战即是决战已非谬谈。据外军有关资料,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仅1小时,以色列征用的大批民用车辆即顺利投入了军事运输。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军交运输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启动快速反应机制,先后征用了几百架民航飞机、200多艘民船和80艘国防后备船,迅速开辟了海上、陆上和空中补给线,及时将数十万大军以及一批批作战物资运送到远离本土的战区,有效地实施了战中补给,确保了综合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三维立体的应急保障方式中,空运无疑极为重要。由于它具有快捷、连贯、高效等特点,在危机发生时,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往往都是最先调用空运力量来投送兵力。而应急反应有赖于平时高强度高质量的实战化训练,只有确保各种保障力量在装卸载时间地点、运行路线和抗敌袭击等方面协调一致,全面提高各种运输方式整体协同保障能力,才能够实现全网一盘棋。

  资源储备:赢得战略主动权

  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抗,更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

  航务军交保障涉及水路、公路、航空等各种运输工具,涉及军队、政府诸多部门及装载运卸等诸多环节,要想战时各个保障环节有效运转,就必须坚持“大保障”的思路,把航务军交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之中,依托寓军于民的国防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快速动员机制和军民一体的储备供应体制。一旦战时需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形成持续不断的支援保障能力。

  航务军交运输装备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是航务军交运输领域的重要基础和命脉,是国家资源储备的战略重点。因此,充分发挥平战结合的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军地协作的航务军交智力人才库,确保需要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满足战时多样性的需求,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模式。

  综合集成:水陆空天电联动

  当今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对航务军交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争能量再次释放的准备时间空前短促,因此迅速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成为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充分运用水陆空天电一体化的现代化保障手段,精确地筹划和运用各种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部队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确保障”。

  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迫切要求航务军交构建水陆空天电综合集成的立体网络通道,形成多维纵横、立体交叉、高效顺畅的多元化网状综合体系,使战时保障达成全时空、全方位、高时效成为可能。

  建立一体化的航务军交指挥机构,对军地保障力量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形态由传统的枪对枪、炮对炮的离散式对抗,转变为军事力量的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整体对抗。与之相适应,只有建立一体化的保障指挥机构,才能把军地各方面保障力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综合保障合力,并依据战场情况变化迅速作出反应。

  以信息化建设带动航务军交保障模式全面转型。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发展军交保障信息网络,运用各种新技术,力求实现保障力量实时掌握、保障资源动态可视、保障行动全程可控。尤其重视研发航务军交信息系统和运输计划管理系统等业务软件,加强与地方交通信息网的联通,对沿海主要港口、重点码头进行可视监控,对港口进出船舶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努力实现保障资源的动态可视。

  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实现自主创新突破。目前一些军事大国在变革中积极转变建设思想,把航务军交建设的突破口定位在科技的创新推动上,注重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防止“起步就落后于人”,努力提高前瞻性,增强实用性,积极发展国家和军队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不断改进通信技术和信息手段。近年来,一些国家还针对未来作战需求,大力开展“海上输送过驳系统”、大吨位可潜式码头、浮式海岸滩涂通道等科研攻关,已经在快速构建海上输送体系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总之,现代航务军交目前正伴随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抢占未来战争保障的战略“制高点”,而努力实现历史新跨越。 (解放军报/钱武康 葛克友 别义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