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我军新闻 > 正文

成都军区"为基层官兵送健康":点亮生命的绿色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 19:03 新华网

  点亮生命的绿色——成都军区卫生系统“为基层官兵送健康”活动纪实

  新华网成都(记者 刘永华 白瑞雪)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这个看似浅显的概念,在成都军区被拓展成为了一项工程。

  自2005年初开展“为基层官兵送健康”活动以来,成都军区卫生系统把对官兵健康
的呵护延伸到了全区基层部队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收获着这个健康工程为部队建设带来的盎然生机。

  变化:一切源自理念

  一台成功的手术,让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皱起了眉头——手术原本可以避免,如果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的话。

  更多这样的思考,萦绕在成都军区卫生系统领导的心头:治疗固然能解除病痛,但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救治一个患者并不难,难的是关爱整个群体、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基层官兵。怎样才能为广大基层军人建立起一套未雨绸缪的医疗机制?怎样才能让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2005年3月,成都军区卫生系统开展了以“做一次健康体检、建一个健康档案、开一张健康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为基层官兵送健康”活动。理念的变化,使基层医疗保障实现了由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由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重大转变。

  从无数次踏上边关的专家巡诊小组到医院里为基层官兵专设的“绿色通道”,10个月里,军区15所医院、4000多名医务人员总行程21万多公里,投入资金670万元,为数万名基层官兵送去了健康服务。

  创下“全军第一”的数字背后,是悄然涌动的变化。

  驻守在海拔4500多米那曲地区的藏族战士格桑朗吉,拿着一份绿色的“健康体检档案”兴奋地说:“有了它,我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心里踏实多了!”

  地处藏北高原的那曲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医疗条件落后。一线连队官兵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知之甚少,往往是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去医院就诊。

  就病看病管的是眼前,建档立案则着眼长远。军区组织专家精心设计了“健康体检簿”和“健康体检档案”,让那曲官兵在享受免费体检的同时,与全区众多基层官兵一起,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

  这种变化,驻墨脱边防部队的战士们也感受到了。过去,这个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由于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十分有限。

  2005年底,墨脱建起了军区第一个营级“远程诊所”。通过卫星导航定位和音视频交互传输系统,边防营部军医可随时与军地各大医院联网会诊,医学专家能够便捷、清晰地看到患病官兵的症状、详细询问身体反应从而及时判断病因、准确开具处方。

  相隔万里,现代信息技术让“雪域孤岛”不再孤单。

  奇迹:责任成就辉煌

  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顾建文的手术记录里,“杨通建”是一个不寻常的名字。

  38岁的杨通建是位常年驻守高海拔地区的“老高原”。2005年9月,陷入昏迷的他被诊断为颅内出血,但高原不具备手术条件。

  空中救援方案紧急出台,首要任务是飞越那条最高处海拔4000多米的“死亡线”。虽然飞行必经的二郎山、折多山连续3天云厚风急,虽然直升机两次起飞都被迫返航,奉命随机抢救的顾建文最终还是把这位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接到了自己的手术台上。

  80分钟的成功手术,让一次史无前例的跨禁区医疗救援,在一名普通基层军人的生命接力中,发出了最夺目的光华。

  “服务是天职,基层在心中。”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军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在以送健康活动为载体、把医疗服务的触角伸向最基层的过程中,正是这样的责任感,让他们一次次创造了第二次生命。

  2005年5月,“送健康医疗队”到西藏军区边防某部服务时,发现赵洪涛胰腺肿大。“你很可能患了慢性胰腺炎,一旦发作,几小时内将危及生命。”听了医生的话,这位对自己身体里的“定时炸弹”浑然不觉的营长吓了一跳。

  在冰峰雪岭间颠簸40多个小时后,体检组把赵洪涛护送入院。不巧,医院治疗胰腺炎的特效药“善得定”用完了,找遍整个日喀则市,都没能找到这种药。院长打电话四处求助,军区联勤部

卫生部领导得知后,专门派人到成都市最大的医药公司采购了一批“善得定”,送上雪域高原。对症下药,赵洪涛很快康复。

  还有,先后18次病危、成为全国首例全球罕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症治愈患者的西藏边防战士张磊,成功接受西南地区首例“自体外周血

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手术、曾一度对生命绝望的四川省军区女卫生员刘亚琼……一个个基层官兵的名字,联着近年来医学界的杰出成果,联着军区医务工作者们的辛劳付出。

  奉献:老主题里的新故事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成都军区的边防线,绵延数千公里。对于那些路,驻云南部队医院的脊柱外科主任陈建民再熟悉不过了。

  漫长的边防线上,很多哨所之间相距达一两百公里,盘山路上滑坡是常事,更不用说在杂草比人还高的小路上步行的滋味了。陈建民记得,一次巡诊路上遇到倾盆大雨,他用雨衣把药箱包起来,自己却冒雨走了4个多小时。

  路难行。有的哨所只有一两个人,但“为基层官兵送健康”活动的一项原则是,“一个也不能少”。在这些充满危险的道路上,洒满了“白衣天使”们牺牲和奉献的故事。

  对于某医院外一科主任刘玉生来说,即使是被人们称为“生死线”的川藏线上那些令无数人望而生畏的塌方、泥石流和暴风雪,也已经是家常便饭。

  2006年9月,医疗巡诊服务队又出发了,这是人称“刘一刀”的他一年里第3次上线。当医疗队行至川藏公路中段时,路段出现间断性大塌方,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从山顶倾泻直下,两台地方车辆和5名藏族群众被两股泥石流夹困在前后不足百米的路面上。

  军人的战场无处不在。刘玉生立即带领医护人员组成抢险突击队,带上钢绳、趟过泥石流,走向被困群众。

  几个来回,几闯“鬼门关”。当最后一辆车开到安全区时,滚滚泥石流已将路面冲得无影无踪。

  到达兵站后,刘玉生不顾疲劳和感冒,坚持为官兵们体检。6天的巡诊结束了,他却住进了内科病房。

  甘于付出的人们总是相似的。

  某医院院长彭顺舟下部队体检时,走一路将家中电话号码公布一路。他说,这个电话就是“120”;

  “我要参加医疗队,再下基层服务一次!”某医院即将退休的特诊科主治医师洪毓山写下请战书,把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出诊,放在了边防线上;

  某医院体检组成员向劲松的儿子出生时,他正忙着为云南边防某哨所的官兵们体检,同事们按下了手机的免提键,为他直播了儿子的第一声啼哭……

  或许,孩子那响亮的哭声,就是对“为基层官兵送健康”活动的最佳诠释——它所包含的一切,不就是为了新生,不就是为了军营中那生生不息的绿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