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新闻评述 > 正文

日本暗中寻找核武突破口 允许美国核武进入领海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 08:08 环球时报

  在日本政坛“拥核”鼓噪不绝于耳之际,政府高官们在军事方面的突破性表态也是一个接着一个。14日,首相安倍晋三表示将“研究拦截飞越日本上空攻击美国的弹道导弹的可行性”,被媒体普遍解读为是日本欲实施“集体自卫权”的重要暗示;17日,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又公然提出,“可以允许美国搭载核武器的潜艇进入日本近海航行”,意味着日本在“无核三原则”政策的执行方面发生了变化。尽管久间章生19日对这番话进行了“修正”,但日本在军事方面的走向还是很令人担心。

  防卫厅长官挑战“无核三原则”

  据日本《经济新闻》18日报道,日本新任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16日晚接受一家民间电视台采访时,主持人问,如果在“无核三原则”中删除“不引进核武器”的内容,允许美国的核武器进入日本,“是否会成为对朝鲜的抑制力量?”久间章生表示,在日本部署核武器也无法发挥作用,不过,“核武器紧贴着日本航行的行动不属于引进核武器”。 17日上午,久间章生在内阁会议后会见记者时再次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可以允许美国搭载核武器的战略核潜艇在日本近海航行。久间章生进一步解释称,近海活动范围是指沿岸3海里以外、12海里以内的区域。

  久间章生的讲话立即引起了美联社和日本一些媒体的关注,有媒体分析说,这表明日本允许美国战略核潜艇在日本领海航行,这一说法使得“无核三原则”也不那么纯正了,偏离了日本政府不允许搭载核武器的外国舰艇在日本港口停泊、也不允许其在日本领海航行的传统立场,不符合日本政府对“无核三原则”的解释,将不可避免地引发风波。

  大概是迫于各方的压力,久间章生19日通过富士电视台对自己日前的言论做了修正,称了解政府不允许核武器进入领海的立场,并表示不会要求修改“无核三原则”。

  “无核三原则”风雨飘摇

  所谓“无核三原则”,就是“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正是基于这一点,战后的日本也非常关注有关核武器的问题。1967年12月,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答复质询时,首次承诺了日本“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的原则,被称为“无核三原则”。这一政策要求日本不仅不能核武装自己,同时也将限制其他国家的核力量进入日本辖区。

  但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国力的不断增强,其核政策立场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朝鲜声称要发展核武器,“核武装论”在日本国内更是甚嚣尘上。目前,日本拥有十分先进的核技术,并储备有大量的用于民用的核材料,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一个“具备发展核武器能力的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防卫厅官员就声称,“日本可以在183天内造出核武器”。2002年4月6日,日本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公开声称:“日本一夜之间就可以拥有上千枚核弹头。”而安倍晋三在担任首相之前也曾私下表示,日本制造小型原子弹没有问题。

  在炫耀自己核能力的同时,日本还不断通过媒体大肆渲染“周边核威胁论”,为自己未来的核武装制造借口。最初,日本将“核威胁论”的目标指向中国,大肆宣传“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都在中国核导弹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内”。而当朝鲜进行导弹试射和声称进行核试验后,日本又称朝鲜的核武器难以对美国形成威胁,日本才是最大受害国。同时又公开宣称美国的核保护伞并不安全,如果美国的核保护伞无法保护日本的安全,日本就有必要进行独立的核武装。

  美国将是最大输家

  一些媒体认为,日本试图以允许美国携带核武器的潜艇进入日本领海作为修改“无核三原则”的突破口,表面上看是美国从中受益,美军携带核武器的战略核潜艇未来将可以公然地进入日本周边海域,但实际上在日本核武装的过程中最大输家却正是美国。

  首先,日本允许美国战略核潜艇进入日本近海,对美军的作战并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美军目前共装备有14艘战略核潜艇,分别部署在大西洋沿岸的金斯湾潜艇基地和太平洋沿岸的班戈潜艇基地。这14艘战略核潜艇上装备的“三叉戟”潜射战略导弹都是洲际弹道导弹,具有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并不需要抵近发射,而且前沿部署遭受对方打击的几率也会上升,并不符合美军的作战原则。

  其次,日本一旦进行了核武装,将会改变东亚地区的战略平衡,甚至会导致这一地区的核竞赛,这将完全不符合企图主导这一地区局势的美国的战略利益,对美国的防止核扩散的努力也将产生负面作用。

  此外,一些媒体还认为,核武装的日本将会感到没有必要招待那么多美军,他们或许将会要求美国撤走其部署的军队,导致美国在日本的政治影响力和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下降。美国一些研究国际战略问题的分析人员还认为,基于日本在

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一旦其走上核道路,其成为超级大国的野心也将会膨胀,甚至有可能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本报特约记者 李 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