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走出军事理论研究误区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 06:34 解放军报 | ||||||||
“研究”诚可贵,“创造”价更高 教育家刘墉问道:莎士比亚只有一个,但是研究莎翁的人有多少?曹雪芹只有一个,但是研究“红学”的人有多少?王羲之只有一个,但是千百年来专习王体的人有多少?研究是珍贵的,但是一万篇“红学”论文也比不上一部《红楼梦》。
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为持久而深远的军事理论著作。毫无疑问,作为东方兵学智慧的结晶,研究是非常必要、非常应该的,但关键是要有新创造、新突破,决不能陷入唯“孙子论”、仅停留在“孙子云”上。这几年,我军学术专著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能像《孙子兵法》那样引起共鸣、走向世界的学术专著几乎没有,其因之一,恐怕就是只有“研究”而无“创造”。据说,《孙子兵法》传播到日本后,他们在研究上不是大加推崇其观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寻其弱而击之,其首部兵书《斗战经》就是批判《孙子兵法》的产物,从而形成了独有的“武士道”并成为了社会精神。人云:聪明的人跟着伟人走,伟人自己走;一等人创造,二等人研究,三等人模仿。所言极是。一味地研究他人、模仿他人,自己永远也成不了军事理论研究的伟人。 莫把“定论”当“新论” 一位物理学家根据光的折射理论,利用一套精密仪器成功测算出鱼叉和鱼的运动速度,费尽周折得出一个结论:叉鱼时鱼叉应该瞄向鱼的头部。他非常激动,想把这一“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于是便兴冲冲跑到河边告知渔夫,不想渔夫听后哈哈大笑:“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把鱼叉瞄向鱼的头部啊!” 当代军事理论研究中,这类把“已知当新知、把定论当新论”,大做无用之功的人也不少。比如,有人分析研究近几年来美国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在打法上几乎没有雷同之处,于是得出美军是“一场战争、一种理论”的结论。其实,对军事理论和战争常识稍有所知的人都应了解,“一场战争、一种理论”并非美军的独家发明,战争原本就该如此。有资料显示,迄今世界上已发生的战争大大小小有14000多场,尚无两例打法完全相同。究其原因,就在于兵家真正把握了“作战理论取决于战争的目的;战争目的不同,作战理论自然不会相同”这一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基本要义。倘若真的要“几场战争、一种理论”,恐怕离失败也就不远了。还有,当今非常流行的“非对称作战”,从其实质来讲就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也并非全是新东西,并没有超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范畴,而我们一些研究者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书特书,无非是在以定论解说新的例证而已。 “少作牵强附会言” 著名文人黄永玉讲过一则笑话:有学生递假条给校长,上写:“生姑父之岳父令返家,因生之岳父有女出阁。请准假若干。”校长发火,责备该生写得累赘,要求他“简言”!该生改答:“爷爷叫我回去讨老婆”。校长斥之:“胡扯到这样地步!”该生感到委屈,哭诉说:“无转折跌宕,不似做文章办公文样子……” 当前军事学术领域的某些现象何尝不是如此:本来一两句话就可说明白的事,一些人却非要写一本书不可,人为地搞得非常复杂繁琐。这些年,我们常以美军说事。其实美军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概念,像系统集成、战场空间感知优势、打击战略重心、脱离接触作战、网络中心战、快速主导性作战、五环目标论等,每个都直奔主题、直击要害,且平白直叙,没有那么多拖泥带水、故弄玄虚的“弯弯绕”。反观我们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却总给人以雾里看花、不知所云的感觉。想当年,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可以写好大本书、讲一大堆理的,但毛泽东仅用一句话来表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有八个字,言简意赅,既深入浅出,又形象生动,连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和普通士兵,也能听得懂、记得住。在军事学术研究中,我们不妨多学一学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写作风范,多些画龙点睛之笔,少些牵强附会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