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综合新闻 > 正文

少年心事当拿云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 06:06 解放军报
朱向前

  为什么给赵靓的长篇小说《乌苏里战歌》写点感受?是因为赵靓年轻,今年才24岁,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乌苏里战歌》写的是一段人们所不熟悉不了解的历史:6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红军中的中国军人的故事。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这种题材第一次进入我的阅读视野。拿到书稿初翻之际,我心中颇有疑虑,以赵靓的年纪和独生子的成长经历,他对60多年前那场
艰苦卓绝的战争能了解能理解吗?我抱着翻翻看的心态,翻着翻着就翻进去了。它有点让我意外,甚至让我惊讶。

  赵靓笔下的主人公从被俘到越狱,到越境,到投奔苏联红军,到打回中国与日本关东军作殊死决战,再到打老蒋建立新中国,这是一部极为特殊的英雄传奇。由于我对它的相关背景不甚了解,我很难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但是主人公那种出生入死和生离死别(比如越狱,比如逃亡,比如疼痛,比如寒冷,比如饥饿,比如恐惧,比如异国爱情等等)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我觉得是真实的,是有几分神似的,是不大像一个24岁的人写出来的。一些战争的场景给人感觉颇为逼真生动,虎虎生风,刚劲有力,仿佛让人感觉到了战场的千钧一发,甚至让我闻到了些许火药的辛辣味道和伤口散发出的血腥气。同时,也许是因为作者在北国生长多年,稔熟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季,关于北国和寒冷的描写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小说中透露出来的生死一线、紧张刺激的气氛,对一个24岁小伙子有限的生命体验来说,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

  赵靓可能听过故事,可能查过资料,可能研究有关影视和文学作品,甚至可能到有关地域进行过实地考察,但是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应该更包含了他的文学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就更没有战争文学。“

二战”后的苏联新一代战争文学作家,未经历战争而写出了一批震撼人心、享誉世界的战争文学经典。我国新时期文坛涌现的一批青年作家,未经历战争,而完全刷新了当代战争文学的面目,都使战争文学这个伟大的传统薪尽火传,代有传人。现在,更年轻的赵靓又以自己对军旅文学的倾心热爱和执著追求,加入了这个行列。和他一起加入这个行列的还有他的师兄,文学系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丁旸明。丁以一部反映19路军淞沪抗战的长篇小说《悲日》引起业内人士关注。还有刘猛以军旅长篇小说《狼牙》、《最后一颗子弹》等风靡一时,都是年少而志高、崇文而尚武的青年才俊。

  当然,不是说写长篇小说越早就水平越高、才气越大。赵靓等写的长篇也许和莫言、李存葆们的中短篇不可同日而语,在文学创作上,恐怕不能简单地套用“与时俱进”、“长比短好”的进化论。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今天这个创作竞争激烈、人才快速生长的时代,年少为文、春风得意者不在少数。若论迎合时尚,讨喜读者,赵靓恐怕难以望其项背。但是,赵靓和他们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跳出自我为中心,超越一己之悲欢,关注民族的历史和国家的命运,显示出了一个当代青年军旅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少年心事当拿云”,赵靓志高才盛,年纪轻轻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确实可喜可贺。但是年轻也有年轻的问题,如前所述,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是对作者才华、学养、世界观和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生命感悟以及文学技巧的综合检验,稍有失衡就难以藏拙。比如《乌苏里战歌》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尚欠丰满,就略显呆板;作品主旨有待提炼,就不够深刻;小说语言缺乏打磨,就见出粗糙,等等。这都是年轻作者难以避免的,同时又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更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预留了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因为年轻就是未来,年轻就是希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