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人物特写:站台上的老兵刘林光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 09:21 解放军报 | ||||||||
窦芒 又到老兵退伍时,一年前为“夫妻站台”老战士送行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位于浙西大山深处的南京军区某国防仓库,有一条用于转运军用物资的铁路专用线。在位于蜿蜒的铁轨尽头的军用站台上,仓库四级士官刘林光夫妻俩栉风沐雨,一呆就是8个
3年前,我第一次来仓库检查工作时,就驱车来到“夫妻站台”,看望“老兵”刘林光和他的妻子。站在我面前的刘林光身材瘦小,皮肤黢黑。妻子金冒娥身体偏胖,而且显得苍老,乍一看,他们俩像姐弟,不像夫妻。原来,刘林光家住浙江温州的一个偏僻山村,父母年迈体弱,家境贫寒,全靠哥哥一人打工挣钱养家。刘林光当兵第3年,哥哥不幸遇车祸,扔下双亲和4岁的儿子撒手人寰。遭此家庭变故的刘林光处理完哥哥的后事返回部队后,含泪叮嘱嫂子说:“哥哥走了,家里老小全靠你了。”金冒娥握着他的手:“兄弟,你就安心在部队上干吧,这个家,我撑得住。” 刘林光回部队后,金冒娥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他们以书信往来的形式,互通信息,互相支持鼓励。在患难与共中,爱神悄悄地降临。一年后,刘林光冲破重重世俗,执著地娶比自己大4岁的嫂子为妻。 1996年底,上级调刘林光担任转运站代理站长。转运站地处深山,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是仓库的小散远单位,也是物资收发的中枢站。前几任站长在这里只工作了一两年,就调走或转业了。为了让刘林光安心,领导特批他的妻子“随军”给他做个帮手。从此,这个站台就有了两个“兵”。山里的生活单调枯燥,在家里吃惯了苦的小金不仅为丈夫及转运物资的官兵端茶送水,烧菜做饭,还每天和丈夫一起检查、维护铁轨,确保铁路专用线安全畅通,担负站台勤务、警务、环境卫生、营房营具设施管理等工作。一个夏夜,风雨大作,站台接到了上级紧急发放一批物资的通知,夫妻俩二话没说,打着手电筒,顶着狂风,冒着暴雨,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火车站和转运站之间,刘林光忙着联系调度车皮,金冒娥不停地为忙碌的官兵们送去热茶和点心,夫妻俩在风雨中奋战了整整一夜。 “站台夫妻”的生活清苦、简朴。刘林光的工资津贴除了供养两个孩子和两位老人外,所剩无几。多年来,他们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没有给孩子买过一样玩具。但他们每年却无偿地接待近百名来自各地的押运员,免费给他们提供茶水和饭菜。仓库领导和战友们时常来看望他们,为他们添置了电视,订阅了报刊,为其子女解决了学杂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站台夫妻”就这样工作和生活着。深山里的小小站台,不仅成了他们共同的事业平台,也成了他们甜蜜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见证。刘林光立了三等功,多次受嘉奖。“夫妻站台”的故事传遍军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的记者专程赶来采访、报道。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转眼刘林光和妻子在深山小站已默默工作生活了8个年头。按照士兵服役年限,34岁的刘林光该退役了。 去年底,为搞好老兵退伍工作,我带领工作组又一次来到仓库,来到站台。仓库单庆政委告诉我,尽管小刘夫妻对军营、对站台有着特殊的感情,转业回老家安置有不少困难,但他还是愉快服从了组织的决定,未向领导提任何要求。整理行装,告别战友,向军旗告别……他和其他老兵一样,紧张地忙碌着。 12月5日,这是老兵们离队的日子。这天一大早,刘林光和妻子照例早早起来,把站台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把使用过的工具、器械、营具擦了又擦,然后换上新买的便服、皮鞋。军号响起,送老兵的车从远处驶进站台。披红戴花的刘林光向战友和站台深情地行了最后一个军礼,登车踏上返乡的路程。 置身阳光初照的山谷,看着“站台夫妻”远行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老兵,多好的战友,祝你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