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6:12 解放军报

  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杨春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并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建设途径,这标志着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

  任何价值观念都深刻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趋多元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进行整合、统领、引导。这是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发挥引领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维护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正常发展。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骤然“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有些思想主张甚至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引导人们树立爱国情怀,知荣明耻,锐意创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领导下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又快又好地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要求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主导价值共识,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奠定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而且,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颜晓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

  从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看,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始的,教训非常沉痛而深刻。

  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真理与价值、规律与规范的统一,它既包含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显示出一种公正的价值判断,又包含着一种进步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科学性,它把客观实际作为价值根据,把实事求是作为价值前提,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证明着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先进性,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价值反映、先进文化的价值体现和先进社会制度的价值内核,承载着社会主义的先进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人民性,它来自人民的愿望,服务人民的利益,维护着社会主义的主体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把代表人类价值思想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社会形态发展要求的价值思想作为根本。

  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价值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价值精神的凝结和精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社会动力理论和社会心理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看,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保证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植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生动实践,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从而使得它的价值理念始终保持与时代、实践和群众同行,正确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建设。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坚持抽象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

  从我国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的格局看,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与变革,造成了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大的调整与反差,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许多差异与碰撞。面对新的复杂局势,必须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当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及其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与价值和谐,共铸全民族普遍认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力量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员张明仓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体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巨大动力。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关于未来发展走向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如何理解和对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价值取向上持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都普遍受到理想信念的引导和影响。一种理想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是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理想,是党和人民做出的科学选择,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未来的“美好社会”心向往之,并作过种种描绘和设想。但长期以来,广大劳动人民总是无法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领导人民实现了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社会理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这个共同理想的最新最完整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也就失去了民魂国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当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理想,为伟大事业的成功提供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更加需要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更加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一个目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共同理想,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富裕殷实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南京政治学院教授顾智明

  正如其他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反映社会意识本质的、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和方向的核心价值体系。要使这一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必须注重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求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和为贵”的思想。当今世界,尽管利益关系导致了地区、国家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但谁也不能否认,“全球化”正把所有国家和人民毫无例外地卷入其蓬勃发展的大潮中,相互间的联系愈益密切,共同利益愈来愈多,命运息息相关,发展相互依赖。人类不应在对立冲突中沉沦、毁灭,而应在宽容、协调、和平、和睦中发展,这就需要确立“和为贵”的理念。特别是我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改革越是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愈益凸显,这些矛盾总的说仍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相互间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引导等方式化解矛盾,就能增加和谐因素,调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地发展。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要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并非回避矛盾、否认差异,恰恰相反,它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形成差异。多元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多元的利益主体、多元的分配方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及其发展,也使得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表现为多元和多样。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们既要在同一中把握事物,又要在差异中把握事物。和谐理念要求主体在对待包括其他人、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其他文化,直至各种自然生命形式和非生命在内的“他者”时,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与千差万别的“他者”,与不同利益、不同文化、不同话语主体的交流碰撞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需要妥协和宽容。在“斗争哲学”的视域里,妥协是得不到认可的。其实,随着人的活动领域的展开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不妥协的自主性愈来愈少。市场经济中供求双方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达成交易,维持市场均衡。在这一意义上,市场制度就是一种达成妥协的制度。社会生活中,亲人之间、同事之间、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有时甚至表现得很激烈,但依然有通融的余地,这就是妥协。如果矛盾双方都不妥协,不计后果,导致对抗冲突,必然是两败俱伤。与妥协相联系的是宽容。“君子以厚德载物”。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相互体谅、理解、包容和接纳,这种礼让宽容精神是人际间交往和沟通的润滑剂,是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今天,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因思想偏差、处理失当而加剧,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不失原则和尺度的前提下,以宽容精神对待不同的利益主体,尊重理解各自的价值观点、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化干戈为玉帛”,无疑是明智之举。宽容既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更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表现在领导、被领导及其相互关系中。能够宽容是一种自信,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当然,我们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不同阶层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

  在辩证统一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戴维民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坚定和谐社会价值理想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辩证性,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多样性与主导性、民族性与全球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并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这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凸显价值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期望。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和谐社会价值理想的实现是在理想与现实的持续转换中实现的,我党一贯坚持将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现阶段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

  在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协调中表征价值认同。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促成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促进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破陈规,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即主导价值取向,并在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借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价值观的多样性,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而是要以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支流的价值取向。既大力倡导同社会发展进步一致的主导价值取向,又鼓励和保护那些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要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认同感,进一步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碰撞中回应价值冲突。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两个方面,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这种内外的交流需要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既要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又要以某种为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要在人类文化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中提炼人类文化的一般性,在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把民族性与全球性协调统一起来。对于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倡导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手段消解和调适价值冲突,促进人类多元价值体系的共同进步。

  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和谐社会这一价值理想,既是关于“社会的”、“共同的”理想,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一种价值和信念,是社会群体对现阶段社会规律的集体认识,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综合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并在两者的相互联结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军队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使命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历来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军肩负着特殊使命,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军以爱国、牺牲、奉献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必将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而大有作为。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高的精神追求,只能崇高,不能媚俗。军队天生就孕育着崇高,造就着崇高。例如,任何社会群体在面对危险时都有紧急避险权,惟有军人没有这种权利,作战中明知前面是死亡,只要军令下达,每个人都必须义无反顾,直面死亡,这便是世界军队多数是或应当是其所在民族的精神塑造者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承载了更多道德要求的我军来说,牺牲奉献已经不限于战场。进一步说,社会大众的行为状态一般区分为三种:先行者、严守中道者、后进者。先行者代表着创造,同时孕育着牺牲,后进者则容易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只有严守中道者最安全。然而,一个民族是否伟大,主要是看有没有一大批前仆后继的先行者,引领、开拓民族精神的新境界、新纪元。比如长征路上的红军队伍,就是以牺牲自我而成就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不管基于本质特征,还是基于党、国家和人民的特殊要求,军队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将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军队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个社会青年在地方时未必拥有多强的责任意识,甚至不能对父母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什么走到军队中不久,就能够确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重要原因是军营特有的文化环境与社会价值认同的影响。实践证明,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规范、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广大官兵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我军要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带头作用,就要努力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我军核心价值观灌注于全军、辐射全社会,进一步巩固官兵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并转化为官兵自觉的精神诉求和实际行动。以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为例,美国人所作的电脑模拟结果是,我军根本挡不住美军的进攻,为什么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我军仍然取得了胜利?根源于我党我军把蕴藏于官兵中的巨大潜能和原动力激发了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优良传统,也是我军的独特优势所在。我军以“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揭示出来,传播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完善自我,贡献于社会。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当前,我军要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就必须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坚持抓好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

科学发展观教育部队、武装官兵的工作,坚持把培育战斗精神贯穿于部队的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军人道德建设的实践之中,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资料链接

  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吴开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