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为了光荣而神圣的事业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6:06 解放军报
新华社记者 李斌

  这是这样一群人:像蜜蜂一样成天采访他人,传递消息,传播信念。今天,这群人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走上领奖台,站在聚光灯下,接受人们的祝贺。8日下午,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一层大会议室。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这里举行。就在数月前,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七届长江韬奋奖先后揭晓,270件新闻作品获奖,20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喜获殊荣。欢快的乐曲声中,54位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胸戴红花,走上主席台。手捧沉甸甸的奖杯,笑意荡漾在他们的脸上。

  怎能不骄傲?怎能不笑意盈盈?作为70万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用镜头、话筒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用笔墨、键盘谱写精彩纷呈的新闻篇章,通过辛勤工作和出色表现赢得了党中央的信赖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记者’二字的真正含义。”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电视台编导范维坚说,“那是一种责任,一种神圣的使命。”

  正是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和同事在2005年深入报道了一位乡村退休教师对鲁南地区5000多位惨遭日军杀害的群众的调查,这份5000多人名录的披露,成为对抗战胜利60周年的最好纪念。新闻也许会过时,思想却不会过时。2005年4月16日,在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网民情绪激烈之际,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丁刚执笔写下网络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用“理性的力量”正确引导群众的爱国热情。

  “中国新闻奖颁发给网络评论这是第一次。”报告会上,作为获奖者代表,率先发言的丁刚颇有感触:“我认识到,在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更多地组织报社记者撰写网络评论,在网上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积极影响舆论、引导网民。”“我真的想哭。”正是秉承“哪里有新闻,哪里的采访任务急难险重,就出现在哪里”的信念,在过去10多年里,新疆日报记者刘枫积极用笔为群众鼓与呼,促进了许多问题的解决。然而,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哥哥去世时连面都没见着、女儿被车撞却无法照顾,“我对不住女儿。”说着说着,泪水又在她眼眶里打转。……6位获奖代表的发言,在全场约500名编辑记者中激起一阵阵掌声。“压力更大,责任更大。”会议楼外台阶上,手捧印有邹韬奋头像的奖杯,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今晚报社鲍国之的短短8个字,吐露了无数新闻人的共同心声。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