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播友谊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06:06 解放军报 |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已于昨天顺利闭幕了,但由于各国记者尚未离开,今天一早,来自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近40名志愿者又按时赶到了此次会议的新闻中心——位于东单附近的新闻大厦酒店,开始了新的一天工作。这些天来,作为新闻中心里活跃着的一个特殊群体,志愿者们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前来采访峰会的中外记者在劳累之余多了一丝轻松与感动。
“您好!这些是本次峰会的有关宣传材料,您可以免费取用。”4日早上,记者一走进新闻大厦的大厅,就听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李媛英用熟练的英语对一名外国记者说。这样的话,李媛英和她的同学们每天不知要对中外记者说多少遍。李媛英是朝鲜族学生,学的是英语专业,此前曾经有过多次志愿服务的经历,此次是经过多层推荐、选拔和外交部的面试才得到了这个机会。 得知记者想采访,李媛英把身边的胡宇萌推上前来:“这才是你应该采访的新闻人物。”原来,3日下午,来自坦桑尼亚的《星期日观察家报》记者恩格乌突感头疼,大夫初步诊断是疟疾复发,正在分发宣传材料的胡宇萌被叫去担任翻译,上了新闻中心办公室派的车,送恩格乌去北京医院就诊。车上,胡宇萌陪在恩格乌身边不停地跟他说话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缓解他的痛苦。这一特殊的经历被新华社记者写进稿子后,很多家媒体的记者也纷纷前来采访。 面对采访,胡宇萌却显得十分谦虚:“这还有什么好写的吗?换了谁都会这样做的。”记者问她当时有没有害怕,她说,当时司机也劝她离得远点,以免被传染,但看着病人难受的样子,心里十分不忍,就想反正是去医院,大不了跟他一块儿看病! “我是10月23日提前进驻新闻中心的,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确实是难得的经历。”许圆圆这样对记者说。许圆圆来自外交学院,论坛开幕后,她和同伴们一般都要工作到晚上近10点,有时还要加班到凌晨,第二天一早还要从学校赶过来。志愿者们的辛苦赢得了记者们的尊重和赞扬,不少记者都对他们致以真诚的问候和微笑。第一次来北京的赞比亚女记者穆琳卡对记者说:“他们都是热心肠,随时都会为你提供帮助。这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一位讲法语的外国记者反复让志愿者顾敏教他用中文说“您辛苦了!”然后,郑重地对她说了一句:“您辛苦了!”顾敏说:“这让我觉得很值得,也很感动。”这细微之处的感动,或许正体现了中非之间不断增进着的友谊!(本报北京11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