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光照千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 11:5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李铁映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万里长征,在陕甘地区胜利会师。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巍峨耸立的不朽丰碑,是中华民族惊天地、创世纪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一、长征是伟大的英雄史诗 长征,作为一个永载史册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后,不断向关内入侵,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广泛动员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然而,国民党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集数十万大军,连续不断地向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发动“围剿”。特别是从1933年9月起,他们调集上百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及其他苏区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彻底消灭红军。当时,由于“左”倾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肩负起领导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任务,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即长征。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先后长征。 中央红军的长征。1934年7月,为减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压力,中革军委先是命令红七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赣皖边开进;接着又令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红七军团的北上和红六军团的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000余人,撤离“红都”瑞金等地,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英雄的中央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一路斩关夺隘,连续突破敌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黎平转兵后,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民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大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师后,穿越荒无人烟的阿西草地等水草地,夺占腊子口,翻越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接着,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根据中央指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在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领下,由河南罗山出发长征。途中曾创建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1935年7月,为策应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主动西征北上,控制西(安)兰(州)大道达半月之久,后因敌重兵逼进,不得不北上陕甘苏区。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部队还保留3400余人,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第二天,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两部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增强了陕甘苏区的红军力量,为红一方面军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部队,孤军长征,为红一方面军安家陕北起到了战略先导的作用。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发起嘉陵江战役后,在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率领下,连同机关约10万人,撤离川陕苏区长征。6月中旬,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但是,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于9月率红四方面军和随其行动的中央红军两个军团南下。11月,在四川名山县百丈地区遭受惨重损失,折兵近万人,被迫退向川西北。1936年7月初,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经党中央耐心工作和红二方面军推动,以及南下红军广大指战员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红四方面军长征期间三过草地,多次翻越大雪山,极其艰辛。尽管如此,长征结束时,包括中央红军第五军团在内,部队仍保存下来33000余人。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共17000余人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回旋转战上千里,摆脱了国民党军十几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于1936年7月1日在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随后,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在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部队仍保存13000多人,是三大主力红军中损失最少的部队,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以艰苦的斗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从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行动;陕甘红军英勇奋战创建的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地下斗争的党组织和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为长征胜利做出了贡献;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日联军,鼓舞了长征的红军将士。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行程25000里;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5个月,行程万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近1年,行程约2万里。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合计约206000人,共经过14个省,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大江大河有24条,翻越的主要雪山有20多座,还穿越了15200平方公里荒无人烟的水草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总行程约65000里;途中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其中师以上规模的120多次,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2000多匹。红军也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沿途补充兵力为数万人,长征结束时,共保留下来57000余人。长征途中,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里就有一二名指战员献出宝贵生命。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毛泽东曾豪迈地宣告:“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万里长征,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对比之悬殊,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影响之广泛,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长征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索尔兹伯里认为,“二十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军队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是在极其不利的战略态势下开始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内外舆论曾认为: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死路一条”;蒋介石狂妄地断言: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但各路红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先后战胜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最终胜利会师陕甘。正如毛泽东在总结长征时讲到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和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经过长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万里征途中得到磨炼,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成为不可战胜的威武之师。长征中保留下来的同志,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战争经验更加丰富,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才。他们是革命的火种,在抗战开始后撒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很快就燃遍敌后战场。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时,我军已发展到127万人,党员发展到121万人。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初期,由于“左”倾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几乎陷入绝境,湘江之战,红军损失过半。关键时刻,毛泽东力主转兵贵州,从而避免了红军更大损失。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军事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从而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的生命,迅速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长征途中,毛泽东多次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因而他被全党全军所拥戴,成为党的领袖和红军的统帅。长征造就并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军队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证。 ——长征的胜利,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长征的胜利,与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分不开的。早在1934年7月,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时,毛泽东、朱德等就联名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坚持南下,党中央则坚决主张北上。事实证明,南下是没有出路的。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党中央随即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以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随后,一方面军又进行了东征、西征战役,并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和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建立了统战关系。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在我党抗日主张和全国人民抗日爱国情绪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历史证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坚持北上抗日方针,并将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使红军主力靠近抗日前线,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革命迎来了崭新的局面。 ——长征的胜利,为革命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万里征途中,红军穿越了苗、彝、藏、羌、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足迹遍布十多个省,使沿途约两亿群众第一次知道了红军,看到红军是完全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是新型的人民军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奔赴陕北,通过他们的报道,红军长征名扬世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后,对毛泽东和红军充满了敬意,毅然决定来华支援中国革命。受长征的感召,大批进步青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长征的巨大影响力,为以后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征的胜利,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凝结,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三、用长征精神书写新的辉煌 今天,党领导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新的、更伟大、更艰巨的长征。虽然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条件与70年前相比,已大不一样,但长征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征途上,长征精神将始终是推进我们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今天,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同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困难和问题不少;另一方面,“虎狼在门”,有人总是不愿意我们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大党来说,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要避免分散主义、防止重大失误、统一全党意志、畅通政令军令,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是自己倒下去的,是自己投降的,首先是自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其中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动摇。 ——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一切全靠我们自己,走自己的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长征精神的精髓。今天,我们进行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时一样,也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充满未知、困难和风险。要取得这场新长征的胜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着力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始终坚定崇高理想和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途中,有十多万红军牺牲。漫漫征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优秀儿女的忠骨。很多烈士临终前深情地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当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人们的理想信念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企图以西方的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来影响和改造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像当年红军那样,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切。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归根到底是群众性的事业,随着这个事业的不断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不断扩大。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红军长征的英雄诗篇,是千千万万的群众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要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严治党,不断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一个政党、军队、国家和民族,要兴旺发达,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就必须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论和精神,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理论,自己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1700美元,居世界第110位(2005年),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世界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多方面的压力,经受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弘扬长征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我们要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就必须继续艰苦奋斗,绝不可骄奢淫逸。艰苦奋斗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使命光荣而任务繁重,前景广阔而充满挑战,迫切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弘扬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研究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一定要高高举起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大旗,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长征精神凝聚人心、鼓舞人民。我们相信,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长征精神,必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用长征精神书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使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长征精神光照千秋,与日月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