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记者来当兵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 05:57 解放军报
本报特约通讯员 侯国荣

  他曾经是一名真正的记者,全身心地热爱着他的工作和事业。然而,他却一直无法忘却生命中最憧憬的梦想,于是他走进了军营,走进了硝烟弥漫的演兵场。

  他现在被人称为“兵记者”,戴着普通的士兵军衔,扛着心爱的摄像机,他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因为他将梦想与事业融在了一起。——“成长”物语

  他入伍5年多,在央视播发电视新闻200余条、专题新闻53个;由他策划、拍摄、采编的一些典型人物,在全军反响强烈。

  他是谁?他就是兰州军区某集团军电视新闻报道员、一级士官张韧,年仅24岁,被战友们亲切地誉为“兵记者”。

  “你一个科班出身的电视台采编,非要去当兵,真是躺在‘福窝’里不知福,你一定会后悔的”——张韧同事

  1998年6月,张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甘肃广播电视学校,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家乡华池县电视台。

  凭着踏实肯干、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张韧很快在县台立住了脚,在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在省台、市台先后播发时政新闻稿80多条,其中《村支书闫生岐的三件事》等5篇人物专访荣获市年度新闻二等奖。

  “我要当兵去!”当张韧把这一想法告诉身边人时,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

  “你一个科班出身的地方电视台采编,工作既轻松,待遇也不错,非要去当兵,你真是躺在‘福窝’里不知福了,你一定会后悔的。”好心的同事也这样劝小张。

  “从军是我的梦想!”面对种种劝说,张韧目光坚定。

  2001年10月,经过体检、政治审查,张韧离别心爱的工作岗位,来到了祁连山脚下的兰州军区某部炮兵团服役。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就是掉几层皮,也要把这个任务拿下”——张韧

  2002年4月,经部队领导推荐,张韧被调到某集团军政治部担任军事电视新闻报道员。

  正当张韧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番事业时,部队装备了数字化采编系统。厂家来的指导老师只给他讲了一些基本的操作规程,第二天就飞回北京了。

  “小张,你行吗?”部队领导关切地问。

  面对全新的数字化采编系统,对英文基础不好的小张来说,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张韧为了攻破这道难关,来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把自己关在机房里,一学就是40多天,渴了,就喝一口凉水;饿了,就啃一包方便面;困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凭着这股子“韧劲”,他把一本长达50多万字的英文《数字编辑系统应用教程》翻译成了中文。

  2002年8月,在该集团军“西部——02演习”期间,根据集团军首长指示,张韧负责拍摄一部演习纪实片。当机关的同志把14本厚厚的演习计划交到他手上征询意见时,张韧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就是掉层皮也要把这个任务拿下。”

  为了尽快整理、收集、采编素材,他翻遍了自己在演习期间拍摄的50多盘录像带,精心挑选镜头,加班熬夜地干,实在困了,就吃小尖椒提神。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一部内容饱满、厚实的《鏖兵贺兰山》的专题片终于按时搬上了集团军的电视荧屏。

  “为了拍摄到一个最佳镜头,他常常爬山头、钻车底、卧沙坑,泡在训练一线忙忙碌碌地永不停歇”——张海荣干事

  一次张韧在拍摄某师步兵夜训课目时,由于光线昏暗,加之山道狭窄,险峻崎岖,他的右腿不慎被一块锋利的大石块划破,顿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疼得他直冒冷汗。

  “小张,赶快去

医院,别拍摄了!”在场的某部李云龙营长劝他。

  “没关系,你们按计划组织训练,我马上就拍摄完了。”张韧简单地将自己的伤口处理了一下,硬是咬着牙一直坚持拍摄到他自认为最满意为止。

  像类似这样的伤痛,在张韧扛摄像机的这几年里,不知有过多少次,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去年,张韧为了拍摄到一个坦克从摄像机镜头顶部通过的镜头,他找来工兵锹,挖了一个槽坑,准备侧躺在坑内拍摄。当轰隆隆的坦克车向他飞奔轧压过来时,他冷静地抱着机器反复摇镜头,在确认效果最佳时,他才从坑内爬出来。

  张韧热爱军事新闻的采编,真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为了拍摄到最佳镜头,常常爬山头、钻车底、卧沙坑,泡在训练一线摸实情、拍实影、报实事。贺兰山下,留下了他与官兵一起摸爬滚打的身影;腾格里沙漠,留下了他肩扛摄像机忙碌拍摄的汗滴。”集团军宣传处干事张海荣如是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