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文献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 05:52 解放军报
郑新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文献,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实现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未来社会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只有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全面开放的平等的社会关系,才能使人由奴隶般地服从固定的社会分工和由此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对立的社会关系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和谐的关系发展。

  保持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合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孔子提出“和为贵”,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只有实现内部和谐,才能使事业兴旺,民富国强。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战无不胜。和谐文化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无论是对小康社会还是大同社会的追求,都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想。从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群众格言中,充分反映出和谐思想对我国人民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刻影响。中华文明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中断并兴旺发展,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繁衍不息并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和谐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在阶级社会里,要实现社会和谐还仅仅是一种幻想,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才为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为建立平等、安定、和谐的社会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两篇著作中,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思想。他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还缺乏正确认识,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以致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所有这些都为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做出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决定》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项目标,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个目标体系是针对当前全党全国人民反映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是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这些目标,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自身素质都将有一个大的提高,社会面貌将发生大的变化,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促进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围绕解决这三个问题,《决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决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必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等。这些重大政策措施将保证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向农村倾斜,逐步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改变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决定》重申了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强调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强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提出,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对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是当前社会领域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决定》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有效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建立健全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公平正义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决定》提出要在民主、法律、司法、财政、分配和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在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方面,一要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三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

  在完善法律制度方面,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抓紧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等制度。

  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方面,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要强化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把和谐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是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决定》还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亿万人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一代一代传下去,需要通过学校、家庭、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要深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