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军事历史漫谈:长征精神耀延安(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10:21 解放军报
军事历史漫谈:长征精神耀延安(图)

本报记者 马三成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王雁翔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手握“接力长征”的最后一棒,记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终于来到此行的终点——延安。

  登上宝塔山,俯瞰延河川,一个山川秀美、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在秋阳下尽显魅力。

  作为红军落脚陕北后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中共中央曾战斗生活过13年的革命圣地,延安拥有的“红色资源”令人羡慕:仅革命文化遗址就有350多处。走进延安,仿佛进入了一个红色经典世界,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清凉山、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及周边的瓦窑堡等,每一处都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党和红军当年留下的红色印记,已经培育出这座城市一种独特的气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瞻仰、聆听、追思、缅怀……

  今年年初,延安统计局公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去年,延安财政总收入达107.3亿元,直逼省会西安;赴延安踏访革命遗迹的中外游客达5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延安市旅游局局长吕少敏告诉记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到延安追寻红军足迹的人格外多,仅“十一”黄金周7天,延安就接待了中外游客40多万人次,预计今年旅游综合收入将比去年增加5亿元,红色旅游已成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记者用一天时间,穿梭于各个革命遗址,所见所闻令人感动。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大早就聚集了数百游人。一位来自四川的退休干部一边仔细观看展室里的每一件文物,一边听工作人员讲解,走出纪念馆时,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深情地说:“红军精神能够洗涤和滋养人的心灵。回家后,我要让儿子和孙女也来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宝塔山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认真倾听导游讲解,有的人还兴致勃勃地穿上红军军服拍照留念。导游告诉记者,许多游客专门从广东、新疆等地来延安瞻仰革命胜迹。

  中国革命的伟大与艰辛,孕育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70年前党和红军在延安留下的革命足迹,是烽火岁月的生动见证;而火热的红色旅游,则为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张扬搭建了舞台。

  为让革命圣地的红色记忆传得更远更广,延安提出“红色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依托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几年,在投巨资丰富和完善革命遗址的同时,延安还推出了“回圣地、登宝塔、游旧址、受教育”,“延川红枣文化艺术节”等10多个旅游项目。

  “我们要把延安建成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和全国区域旅游第一目的地。”延安市市委书记李希说:“用党和红军留给延安的革命精神建设延安,让红军长征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是每一个延安人的光荣与责任。”

  承载着光荣与希望的延安,正朝气蓬勃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仰望巍巍宝塔山,回首漫漫长征路,日新月异的延安新貌和踏访红色圣地的人流似乎在告诉我们:灯塔般高耸的红军长征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前进! (本报延安10月22日电)

  结束语

  4个月,8个人,本报记者接力长征,从瑞金走到延安,写出70篇日记,终于完成了这次不寻常的精神之旅。

  一路走来,记者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内心的震撼,是思想的升华,是灵魂的净化,是人生的洗礼。

  从长征胜利到今天,70年天翻地覆,时移事易。我们在得到许多的同时,也失去了不少。重走长征路,不就是要追寻红军足迹,思考长征精神,唤醒我们淡忘的记忆,捡拾我们失落的珍藏吗?!

  如果这70篇日记能够帮助读者真切感悟红军的理想、信念、忠诚、勇敢,以及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团结互助、严守纪律等崇高品格,我们也就达到目的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