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现代军事评论:加快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步伐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 23:56 解放军报

  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一个显著标志是军事训练完成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它是一场深刻革命,既改变着军事训练本身的面貌,又推动着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加快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步伐

  秦卫江

  导读视点

  □看时代的变化,必先看军队的训练。而我们的训练观念,却容易随和平时期的延续而退化

  □共时性方法,在今天尤显重要。它要求我们把今天、明天和后天,放在同一时段内谋划

  □对训练任务、训练阶段及各阶段的衔接,制定指标要适度,规模要控制,重点要突出

  □对训练转变的难度不能低估,要准备攻坚作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是完成转变的大敌

  ●向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已经在全军叫响。眼下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把它转化为部队的实际行动。当前,阻碍训练转变的突出矛盾是什么——

  训练场上没有和平时期

  转变训练形态,一上来恐怕还不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分析一下训练现状,突出矛盾是训练观念发生了偏移。长时期的和平环境,除了带来训练惰性,更可怕的是在观念上把训练与打仗分离。不要以为喊喊口号,写写文章就可以把战训分离的观念转变过来。没有与训练转变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只是换换包装,训练就还会是老样子。

  观念转变是老问题,但老问题有新内涵。现在的和平环境,给军事训练出了道严肃的考题——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到底怎么搞?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人这样说:军队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这种观点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以至于到了训练场上,和平味有余,硝烟味不足,多了些平和,少了些虎气。“和平兵,和平练”的观念,严重影响着当前训练转变的进行。我们千万别忽视一个现实:世界发达国家军队,不论其面临威胁大小,都无一例外的将国家的和平时期作为军队下一场战争的准备时期。

  军人的训练观念,随着和平的延续在退化,危机意识减弱,没了紧迫感,训练的强度、难度、险度都上不去。想想我们面对的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再想想军队的历史使命,一旦出现危机,我们能不能应对?能不能战之即胜?军队履行使命的能力,取决于和平时期所积累的能量和准备的程度,而军队训练的一招一式,都是在积累能量和进行准备。储备的能量大,准备充分,对手才不敢妄动。多少军队曾在战争中屡建战功,所向披靡,然而进入和平时期后,却陶醉于胜利,失去斗志,训练懈怠,不愿再为维系战斗力付出代价,结果是有其形而无其实。历史的教训很深刻。

  看时代的变化,必先看军队的训练。现在的潮流变化得这么快,训练却四平八稳,怎么不令人着急?训练转变提出的太及时了。如果危机临头,再想办法,来得及吗?军队的价值是因为有战争威胁,指挥员的价值是能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带上战场。现在的关键是行动起来。军事斗争准备面临一个尖锐问题:机械化战争的经验已经不适用,当我们再次走上战场时,面对的将是制信息权的争夺、不对称交战及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运用,发挥传统优势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必须强化完成训练转变的紧迫感,制定时间表,去掉长期和平时期带来的训练惰性,加速训练转变,真正使今天的训练与明天的打仗接轨。

  ●对于训练转变来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但两者似乎是矛盾的,追求有条不紊,就意味着放弃紧迫感。两者只能择其一而为之吗——

  要循序渐进,更要争分夺秒

  不能只看到对立,忘记了统一。历史上,每一次军事变革都是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后引发的。武器装备的质变,使战场环境、作战样式发生了一系列革命,强制性的要求军事训练与之相适应。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展示的是从独立军种作战、两个军种协同作战、联合作战直至一体化联合作战,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有鲜明的时序性特征,需要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军事训练等依次有序地转型,通过逐步积累,最后完成“裂变”。对于这个规律,不能违反,更不能倒置。转型过程中,有些阶段可以跨越,有些阶段不能跨越,必须按

科学发展观的思路,遵循训练发展的时序性规律,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单元到系统,逐步推进。遇到矛盾时,通过深化训练改革找到平衡点,走出一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有序稳妥与紧迫感有矛盾吗?刚才讲的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要掌握共时性方法。通常,我们习惯的是历时性方法,即在时序上是线性的,按照今天、明天、后天的顺序,按部就班地施训。而共时性方法,在今天显得很重要,它要求我们把今天、明天和后天放在同一时段里谋划,干着今天、想到明天、规划后天,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新要求。当前,在训练领域搞改革,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不走它们走过的弯路,把许多事同时做,提高训练转变的速度。我们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慢慢转。现阶段,可以通过加大传统训练的技术含量,多采用模拟设备,用网络技术开发涵盖战术、战役层的训练软件等办法,解决不敢练、不会练的问题。其次是,尽快发展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未来战场环境,提高已有成果的使用率,创造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训练的新环境。

  训练转变最终要靠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来实现,它是推动训练转变的引擎和动力,能大大缩短训练转变的过程。发展武器装备,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正确选择,既要加大投入,充分运用国家资源特别是科技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取得进展;又要将经费主要用于发展武器装备,压缩其它项目开支,降低标准,建立良好的经费使用导向,集中全力在以下三种作战能力上取得突破。一是战场感知能力,发展空间和空中侦察监视能力,力争能够近实时回答“我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友邻在哪里”,营造一个与对手没有“代差”的作战条件。二是信息传输和交互能力,形成主要依托卫星的战场通信网,构建多种作战要素、作战平台联合作战的信息共享空间,创造发挥多军种整体作战效能的基本条件。三是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根据信息化战场特点,发展多平台、多模式的远程精确打击力量,构建核、常兼备的新型威慑体系。

  当然,我军目前离这些要求差距很大,但只要方向清楚了,规律认识到了,就可以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人的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成果,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训练转变。

  ●训练转变是一个复杂过程,头绪多,制约因素多。找到并抓住关节点,恐怕是当务之急。那么,关节点在哪里呢——

  清晰描绘转变的“路线图”

  胡主席关于训练转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作出了科学的总体规划,我们应当从战略层面着眼,从操作层面入手,进行具体的路线设计和路径选择。

  首先是对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概念,必须进行准确定位,不要脱离了我军现状。信息技术、装备和手段所要达到的各项参数、指标要适度,指标不易过高,高了会落空。条件不具备,一味强调提高信息含量,反而欲速不达。其次是对训练任务、训练阶段及各阶段的目标,对需要投入的人、财、物的数量和筹措方式,都应作量化评估,具体到细节,线条越清晰越好操作。

  转变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分目标必须服从总目标,总目标要形成向下的延伸力。各方都支撑总目标,才能形成转变的合力,要坚决反对照顾情绪、平衡利益而损坏大局利益的倾向。特别是在经费紧张、技术保障力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控制规模,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批建设。试点单位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进行小范围实验,对“路线图”的可行性进行反复检验,避免因设计缺陷带来损失,延缓转变进程。

  为了形成合力,要强调统筹协调,就是围绕训练转变这个大局,加强各层面、各系统、各要素的统筹协调,使它们围绕总目标良性互动。例如,在装备信息化武器的同时,同步研究对训练方法、组训方式的信息化改造,并对训练体制和编组、人才培养及训练保障等都做出相应安排,避免训练与装备脱节、与人才脱节、与战法脱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协调不力,很容易出现自我发展、各自为政的倾向,对此要特别警惕,任何一个方面发展得过快或过慢,都影响整体的转变。

  训练转变的路线设计和路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不同任务、不同军种、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现实,要尽量协调发展,但不强求发展的绝对同步。忽视了发展不平衡这个现实,总体设计就会高不成低不就,谁也发展不起来。我们强调的是统一的目标,而不是统一的起止时间。

  再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建立有权威性的运行机制,凝聚上上下下的力量,使人力、物力、财力向预定的方向有序流动。要有高效率的工作制度,明确协作关系,规范转型标准,整合零散的节点、网络、平台,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使相互孤立的数据库、平台和作战单元链接、融合,通过机制的权威性解决不配套、不兼容、不统一的问题。同时,重视运行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及时调整决策,防止长时间失控或脱轨,这一点特别要向发达国家军队学习,它们在这方面的控制很有特点。

  ●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浮躁心态、“运动式”工作思路、形式主义的政绩观大有市场。如何解决这些弊端——

  最需要的是求真务实态度

  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任务很艰巨,短期内完成不现实,要准备攻坚作战、长期作战,满足于提出响亮口号,搞看似热闹却没有实际价值的“面子工程”,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表现,其结果将与初衷背道而驰。

  解决不务实的老毛病,可以先从理论研究开刀。更新理念,是训练转变的先导,理论错了,方向必然偏。现在的问题是,思辩型的理论多,实践型的少,这就埋下了风险。有人统计,我们研究作战训练的出版物,比美军要多出数十倍,但真正在实践中起作用的有多少呢?恐怕更多的是没错但也没用的“跟风”之作,经不住哪怕是实验室的验证。理论兴旺的标志,不光是看有大量的著作文章,更要看有多少先进的作战思想、作战原则进入实践,有多少研究成果能影响决策,能转化为条令条例和法规。现在,训练模式的转变碰到难题,向理论“求援”,要求解答训练转变碰到的矛盾和困惑,如训练体制如何调整,信息化进程如何控制,组训方式如何更新,保障资源如何整合……理论研究不能回避这些矛盾,要在难点上聚焦,而不是去搞那些无关痛痒的研究。

  不只是理论空洞,掩盖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涉及政绩观。训练要讲政绩,它是敬业精神、能力水平的反映。但衡量训练政绩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导向,会使人们向不同的方向去努力。当前,在特殊的历史时段,我们更要把衡量政绩的标准搞正确,那就是着眼履行军队使命,把个人政绩与训练的兴衰紧密相连,以实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为己任,确立以军事训练检验部队全面建设,在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中出政绩的观念,摒弃“包装”训练、“泡沫”政绩、表面工程等形式主义。

  政绩观还涉及怎样看待训练中的成绩和问题。讲成绩能鼓舞斗志,但热衷于讲成绩,却容易掩盖矛盾和问题;而找问题、谈教训,虽然有时丢面子,但却是警醒激励的良药,可以刮骨疗伤,根治顽疾。敢于暴露问题的部队,是训练有自信的表现,而躲避问题,会落入重犯同样错误的陷阱。一支军队,如果它的教科书上常见到自己失败的战例,这支军队就很难被战胜了。推进军事训练转变路还很长,现在不必要对成绩津津乐道,反倒应该常常反思和检讨失误,对问题穷追不舍,对矛盾敢于较真,真正形成求真务实的氛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