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下的动人故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19:02 新华网 | ||||||||
新华网桂林10月19日电(记者陈瑞华、刘水玉)广西北部是红军长征第一个进入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记者日前沿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足迹,走进这片迷人的土地,不仅充分感受到了这部长征英雄史诗的磅礴伟大,也听到了许多红军当年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动人故事。这些动人的故事,不仅是红军长征初期在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写下的一首首民族团结的颂歌,更是我党民族政策的初期探索和实践。
红军发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瑶寨见证民族团结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了这个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退休干部杨永明向记者介绍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进入了龙胜境内。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反动派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两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两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70多年过去了,这两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 周恩来在龙坪侗寨指挥救火 侗族群众热情支持红军 平等乡是龙胜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 原龙胜各族自治县党史办主任粟新民告诉记者,在红军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国民党反动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借以散布“红军放火”的谣言,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朱德对此十分重视,向各军团首长发出命令: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军团驻地烧毁民房,企图疲劳及嫁祸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各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前,严密巡查。如遇火警,务必设法扑灭,救济受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大会公审后枪决。 在龙坪侗寨宿营的是红军主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在此驻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间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迅速来到寨子中央的“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当晚,红军保卫人员抓获了几名国民党纵火特务。第二天,红军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纵火特务,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我党的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侗族群众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红军,认识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侗族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当向导、做挑夫,许多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成立于1956年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长杨通鸣(侗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长征经过龙胜时所写下的感人故事,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是我党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党的民族政策仍然是我们民族工作的法宝。(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