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壮丽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15:50 解放军报

  壮丽的史诗 不朽的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军事科学院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救国救民,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难万险,胜利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
征,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纪念长征,缅怀先辈创造的英雄业绩,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征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特有的伟力,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长征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国难当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企图集中全力“剿灭”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标志长征正式开始。此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先后撤出了鄂豫皖、川陕和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求生存图发展的征程。经过两年的殊死搏杀,以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而告结束。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中国人民。它犹如黑夜中燃起的熊熊火炬,照亮了中华大地,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光明,从而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并由此产生了一种足以长期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自信心。

  长征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左”倾教条主义者逐渐排挤了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导致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严重失利,使红一方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不顾蒋介石早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张网以待的客观形势,仍然坚持红一方面军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红军应改道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并获得中央多数人的同意,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历史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决定意义。

  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锻炼了治党治国治军的人才,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万里长征,艰苦卓绝。“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经过长征的战斗洗礼,各路红军主力由长征之初的20.6万人减少至长征结束时的5.7万人,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人员损失越过2/3,但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经过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是革命事业赖以成功的中坚,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不仅如此,长征的胜利还使红军主力结束了长期各自为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集中统一指挥,巩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促进了红军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将领对毛泽东思想真理性的认识,开始确立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全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筑下了稳固的基石。

  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党肩负起

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5年的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从此,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率先举起了抗日的大旗,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把自己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决心昭示于天下,并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使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震古烁今的伟大精神

  伟大的长征锻造出来的长征精神,不仅铸就了红军历史的辉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有稚气未脱的红小鬼,还有柔弱的女战士。关山重重,征途漫漫。就是这样一支看似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却敢于同天斗、同地斗、同围追堵截的

国民党军斗,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是什么力量在激励和支撑着他们?是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热切追求和革命事业必然成功的坚定信念。正是在这一坚定理想信念的鼓舞下,红军战士尽管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红旗一定能到达”。共同的理想信念使红军将士自觉地把个人的小我融入革命的大我,为了革命的大我而甘愿牺牲个人的小我。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喋血遵义城,红25军政委吴焕先血洒四坡村,红34师师长陈树湘负伤后誓死不当俘虏,从伤口处掏腹断肠。长征中,仅江西省兴国县就牺牲12038人,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个兴国人牺牲。“创业艰难百战多”,但“革命理想高于天”。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用理想写成的生命赞歌;迢迢万里长征路,就是一条用信念编织而成的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正是理想信念所产生的不竭动力,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托起了民族复兴的曙光!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牺牲一切的精神。长征中,红军无后方依托,国民党军又一路追杀,可谓步步关生死,处处是险境。然而,红军将士为了“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把在战场上的英勇牺牲叫做“革命到底”,认为这是他们的神圣归宿和最大光荣。正由于他们具有“献身甘为万矢”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而能够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湘江战役中,为掩护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抢渡过江,红34师等部在湘江东岸同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大部壮烈牺牲,为革命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了开辟前进的道路,红军将士以狭路相逢勇者胜、事到万难须放胆的精神,四渡赤水河,回旋乌蒙山,血战独树镇、庾家河,激战土门、包座,抢渡惊涛骇浪的大渡河,飞夺奇绝惊险的泸定桥,先后进行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余次,使蒋介石的围追堵截计划一次次变成泡影。据老红军回忆,爬雪山和过草地是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几乎每前进一步都有人倒下。引导后续部队前行的路标不是别的,正是一具具烈士的遗体。然而,红军将士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坦然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毅然经受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磨砺,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长征既是一次救亡图存的远征,又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不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出发,以此来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完全丧失了独立性,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遵义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的严重束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从而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发展的新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的思想路线,围绕“红军到哪里去”和“仗怎么打”这两个根本问题,在战略方针、战略战术、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和体制编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之完全符合于无后方依托的作战特点和复杂多变的战争形势,从而实现了“完全的主动作战”。正由于贯彻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有了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的英明决策,红军才由战略被动转为战略主动;党中央才不断调整转移的战略方向,最终决定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使红军的战略退却变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长征的胜利,是贯彻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深厚的阶级友爱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使红军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英雄群体。长期的革命战争更使红军指战员深知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坚决听从指挥,严守纪律,无条件地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为掩护红2、红6军团主力转移,红6军团第18师单独行动了5个月,牵制了敌人7个师又3个旅,在付出了人员减半的代价后才与主力会合。红5军团第37团在金沙江以南的石板河背水为战,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顽强坚持了8天8夜,确保了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顺利北渡金沙江。高度的大局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使红军能够自觉以局部牺牲来换取全局的胜利。各路红军的长征虽然是独立进行的,但在战略上又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和陕甘红军的英勇奋战,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配合了各路红军的战略转移;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作战行动,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转战云贵川;红25军的行动策应了红一方面军北上陕甘;红一方面军的西征作战则直接配合了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长征中红军先后有6次会师,每次会师都彰显了兄弟部队之间的高度团结和阶级友爱。当然,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曾发生过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事件,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维护团结的大局出发,对其采取了“特殊的和忍耐的方针”,并最终战胜其分裂主义,实现了全党全军的高度团结统一。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将士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英勇奋战的结果。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即使在长征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党和红军都从来没有忘记践行这一根本宗旨。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向抗日前线阵地的伟大进军,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每到一地,红军都开仓济贫,废除群众深恶痛绝的苛捐杂税,为百姓伸冤除害,使群众从自己的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真正懂得了“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各族群众自发地起来为红军筹粮筹物,当向导送情报,救护安置伤病员,协助红军作战,积极报名参加红军。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传队,“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正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和红军才最终完成了战略转移。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我们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着我们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特有优势,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延伸和升华,是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向着美好未来胜利进军的精神动力。

  继往开来的历史启迪

  回顾昨天,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明天。今天,我们缅怀长征壮举,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感受红军将士崇高的思想境界,依然能够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再创辉煌。

  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在总结长征胜利的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中,正由于红军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经受住了残酷战争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和严酷党内斗争等多重考验,创造出绝处逢生、反败为胜的战争奇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政治战略的严峻考验,面临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所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复杂考验,面临着社会日益信息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在此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要完成我军肩负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保证我军正确的前进方向,就要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原则不动摇;就要令行禁止,坚决反对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话、跟党走,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指挥。

  必须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长征是红军精神和意志的远征,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它昭示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抚今追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我们更加需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社会生活中的案例警示我们:理想的沉沦是最致命的沉沦,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形势越复杂,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越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振奋革命精神。我们要紧密结合形势任务和部队官兵的思想实际,大力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官兵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增强官兵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培养官兵过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努力在部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去。

  必须大力加强军队内部及军政军民的团结。长征是一曲团结胜利的凯歌。它昭示我们: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是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大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积极参加和支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和抢险救灾等各项工作,以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同时,要大力加强军队内部的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建设,深入开展尊干爱兵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军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让红军那种同志之间情同手足、上下之间亲如兄弟、单位之间密切协作、军民关系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好作风,在今天进一步发扬光大。人心齐,

泰山移。我们的党是一个拥有7000万党员的大党,我们的国家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只要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红军艰苦创业的历史,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是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的传家宝和看家本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将来国家富强了,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保持盛而不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能否保持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作风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始终贯彻勤俭建军的方针,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作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真正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扎扎实实地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长征的胜利是党和红军创新精神的胜利。它昭示我们:战争及其作战样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在战略战术、体制编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使之符合实战的需要,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对我军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掌握未来战争的战略主动权,我们必须着眼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从我国的国情、军情出发,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之路,进而形成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军的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我军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变革之中,并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