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培养技术人才打造全军通信网络系统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 06:57 解放军报 | ||||||||
如果把全军通信网络系统比作高速公路的话,那么总参某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就是担负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任务的“中枢机构”。走近这个高手云集的人才群落,记者发现了他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3条别具一格的“法则”。 生存法则——
允许暂时不成熟,但不允许不进步 论人数,不过27个;论年龄,平均才38岁。但他们在担负日常繁重的网管任务的同时,5年间完成全军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7项。 这是一片生长参天大树的沃土。从组建开始,进入中心的“门坎”就很高,要么是博士硕士,要么是专业技术尖子。即便如此,进门之后也不一定都能干出名堂。于是,他们确定了这样一条规则——无论什么样的学历和资历,在这里的“生存法则”都一样,那就是能否履行职责。 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宁说,信息技术更新非常快,没有一次学习终生管用的知识。无论有什么学历,到工作岗位后不充电,被淘汰也是在所难免。博士陈忠平在校学的是载波通信,来到中心后根据工作需要又学习了光纤通信、数据通信等知识。现在,他已成为军队信息网络方面的专家。 这里还有博士读硕士的新鲜事。35岁的杜?quot;则博士毕业一年后,考虑到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宏观把握能力不足,又报考了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的硕士研究生。如今,他已是中心监控室主任,去年又进入通信指挥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深造。 在中心,谁不能独当一面就走人。有一年,中心同期引进几名博士。如今有的成了骨干,有的却被淘汰。中心领导态度很鲜明:允许暂时不成熟,但不允许不进步。 学习法则—— 最新知识在哪里,就到哪里去学习 在中心采访,最让记者敬佩的,不仅仅是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水平,更有他们那种心无旁骛的钻研精神。 中心技术人员多年苦读,按说功底都不浅,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刻苦钻研的劲头。为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他们都主动要求定期到一线值勤台站全时值班;很多技术干部都来自知名院校,可通过参加函授、在职、脱产等方式进行再学习的达100%。 虽然科技干部各自的学术背景、师门渊源都不相同。但这里没有文人相轻的习气。中心构建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合作的硬软件环境,营造了平等互敬、学术自由的氛围。清华大学女博士龚婕一报到就吃惊地发现,这里学习研讨、切磋交流的学术氛围并不比母校差。 以往说到科技人员,总有人认为他们是书呆子。在这个中心,这种“呆”却让人肃然起敬。有段时间,中心住房有些困难,有些同志只能四处借房住。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培训、学习的机会,人人都找领导争着去;中心多次组织全军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还和多所院校共同建立了专业基地。管文凭学历的人就在家门口,中心技术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全都老老实实到院校接受正规教育,没有谁“走捷径”…… 先后获全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9项的高级工程师韩晓明这样评价自己的同事——最新的知识在哪里,就到哪里去学习。 环境法则—— 创造和谐环境,没有心术只有学术 中心人才济济,行行有专家。如何管理和领导他们,中心主任张宁有独特的见解——人和才是两个层次,各有需求,囫囵地一把抓是不行的。 先说说管人。对于技术人员住房、评奖、待遇等事关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中心领导该呼吁的就出面呼吁,该跑腿的就亲自去跑。没有日常琐事的羁绊,技术人员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专业技术。同时,他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中心人际关系简单,没有心术,只有学术,大家在和谐的环境里一门心思做学问。 再说说管才。他们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学习,制定了人才长期培养规划,设立了学习成才专项基金,对学习成绩突出或有困难的干部都有明确的奖励、补助条款。有一年,正值全军通信网络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仍选派3名室主任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为中心的长远建设打基础。 近年来,他们还先后把10余名技术干部推上一线,参加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上百项,让年轻同志经风雨、见世面,迅速成长为专业领域的尖子。同时,他们鼓励专业技术干部瞄准全军乃至全国最高水平成才,经常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来讲学。中心进行的课题研究和撰写的专著论文,大多成为全军相关的法规依据和条例标准…… 如此育才效果怎么样?一个数字有足够的说服力:凡是中心参与的通信网络工程,合格率都达100%,被专家们称为“免检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