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通渭:文化古城的长征情结(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 10:49 解放军报
通渭:文化古城的长征情结(图)

坐落于通渭县文庙街小学的《七律·长征》诗碑。本报记者李敬坡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李敬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气壮山河的《七律·长征》,很多人耳熟能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吟诵此诗,是在通渭县城。

  国庆长假期间,记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足迹,从榜罗镇出发,行进40多公里来到群
山掩映之中的通渭古城。一进县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金字大招牌映入眼帘,大街小巷到处飘溢着翰墨清香。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通渭人对书画情有独钟,在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的熏陶下,自古以来,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1993年,通渭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通渭县人武部部长孙庆和告诉记者,通渭是红军走出草地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率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通渭。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毛泽东首次朗诵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在当天晚上的文艺联欢晚会上,毛泽东又一次充满激情地朗诵了此诗。在注解《七律·长征》时,毛泽东形容自己的心情为“过了岷山,豁然开朗”。可见,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让毛泽东诗兴勃发,写出千古传颂的华章。

  记者来到毛泽东当年吟诵诗句的地方——文庙街小学。走进校门,只见在校园中央立着一块“V”字形的《七律·长征》诗碑,左边刻着长征路线图,右边刻着《七律·长征》诗文,中间托起一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五星。就在记者瞻仰诗碑时,一群小学生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向记者说起他们心中的长征。

  长征给了通渭人以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以长征为题材的书画创作更是长盛不衰。通渭县人武部副部长陈静对记者说:“《七律·长征》的诞生,是通渭的骄傲。通渭的书法创作者,纷纷以长征诗为创作题材,不少人因此获了大奖。”

  记者在采访当年红军经过这里的见证人、今年80多岁的张振家时,谈起《七律·长征》,老人当即用方言给记者背诵了下来。

  万水千山,成为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英雄壮举的象征;三军开颜,是对红军将士不屈不挠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勇于战胜一切敌人的生动写照!在通渭这座文化古城,记者强烈感受到长征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影响。《七律·长征》诗,已化作后人的红色图腾,并将永远传承不息……

  (本报甘肃通渭10月4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