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老红军郭佳仁最难忘一仗:目睹毛主席用兵直罗镇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2:43 解放军报
老红军郭佳仁最难忘一仗:目睹毛主席用兵直罗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人物小传:郭佳仁,江西省宁都县人,1914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任红一方面军一军团警卫连战士、红军总司令部特务队战士,参加了长征。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

  在陕西省近日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上,记者见到了作为特邀嘉宾的老红军郭佳仁。这位刚过完92岁寿辰的老人身上充满了传奇故事:和父亲、哥哥一起参加革命,只有他看到了新中国;长征中先后担任过张云逸和毛泽东的警卫员;身上6处负伤,最宝
贵的东西是一顶褪色的八角帽和几个泡在药水瓶里的弹片。

  对自己昔日的辉煌,老人不愿多说,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毛主席在直罗镇智歼敌军牛元峰师的情景。“我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几百次,但最过瘾的一仗还是直罗镇战役。”

  红军刚过了腊子口,郭佳仁就被组织上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红军从甘南的哈达铺进至六盘山,再经陇东直指陕北,

国民党的数万军队穷追不舍,特别是敌先头部队牛元峰那个师,一直尾随红军,扬言即使消灭不了红军,也要把红军困死在陕北的沟岔里。为了拒敌于陕北之外,迎接红二、四方面军,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在陕北西端的吴旗县打一仗。

  10月的陕北,疾风劲吹。毛主席在寒冷的窑洞里,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他身披一件旧军大衣,要么在地图前久久凝思,要么和

周恩来、彭德怀等首长连续几个小时进行讨论,终于定下了锦囊妙计。一天东方发亮时,毛主席挥笔疾书了几道手令,让警卫员飞马送给各部队首长。按照计划,我军先牵着敌人的牛鼻子在沟岔间转悠,达到疲劳敌师的目的后,我主力在直罗镇设伏,以一小股部队一路“丢盔弃甲”诱惑敌军,牛元峰师中计紧追,悉数进入我军的伏击圈。

  一天下午,不远处传来震耳的爆炸声。“前面打起来啦!”郭佳仁和其他警卫人员纷纷跑到窑洞外面,毛主席也出来了,看着对面山沟里升起的烟幕,他高兴地说:“这下牛元峰可跑不了啰!”

  傍晚的时候,枪声明显稀疏了,毛主席派郭佳仁迅速把一纸命令送给林彪军团长。郭佳仁下了沟,翻过一道梁,来到一处四面环山的深谷,发现战斗已经结束,红军战士们正在忙着打扫战场。极目望去,嗬,满沟都是俘虏和军械物资。郭佳仁把手令交给林彪,林彪立即指挥部队撤出战场。在随同部队一起撤退时,郭佳仁发现路旁的草丛中有个毛茸茸的东西,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顶用兔毛做的棉帽子。夜里的寒风正紧,穿着夹衣的郭佳仁冻得直发抖,他顺手把帽子戴在头上,立刻感到温暖了许多。

  三天后,当郭佳仁回到毛主席身边时,这顶制作精细的帽子引起了大伙的注意,经过俘虏辨认,原来是敌师长牛元峰的帽子,是这家伙在被击毙前仓惶逃窜时失落的。

  听到这一消息,郭佳仁高兴得合不拢嘴。自打长征开始,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红军一直缺衣少粮、疲惫不堪。一次,他和总部特务连的同志遭敌伏击,全连只有他和6名同志冲了出来,总部以为他们都牺牲了,连追悼会都开过了;过草地时,因为缺少粮食,郭佳仁误食了有毒的野菜,肚子疼得走不动路,还是张云逸用一根绳子把他拴在马鞍上,带出了草地。而今经过直罗镇这一仗,红军终于在陕北站稳了脚跟,再休整一段时间,就可以开赴抗日前线了。“那股兴奋劲儿,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哩。”老人的思绪沉浸在当年的岁月中,久久不能平静。 (记者 吕俊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