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丛林中的红军“造船厂”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6:51 解放军报
王二尧 郑椿霖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到达嘉陵江。嘉陵江,是四川省的四大河流之一,两岸山峦耸立,江面宽阔坦荡,江水奔流湍急,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为阻止红军西渡,敌军在300多公里的河岸上部署了53个团的兵力,掠走了江上所有船只,并强迫当地百姓在重要滩头挖掘陷阱、埋插竹签,构筑起了强大的防御工事。

  渡口选定之后,红四方面军领导要求动员一切力量,在短期内造出至少70只船,保
证大部队顺利渡江。为防止这一计划被敌人识破,必须要选择一个十分隐蔽的场所造船。徐向前亲自率领参谋人员仔细勘查,最后将造船地点选在了离塔子山15公里的王渡场。这里与主渡口相距不远,中间隔着一座山,山高林深,山脊后还有个宽广的平坝子,可以集结部队,是隐蔽造船的好地方。

  当时,没有船坞、没有工人,更没有工具和造船用的原材料,红军自己动手造船困难很大。嘉陵江东岸的老百姓,知道穷人的部队来了之后,纷纷参加红军,并愿意为造船出力。许多老船工,背着干粮带着工具,从大巴山下、渠江两岸,昼夜兼程赶来帮助造船。造船只能用特殊的干木,森林里的湿木派不上用场,当地的青壮年就从数百里外为红军运来了大批木材。有的老百姓贡献出了自己的床铺、门板、棺木,甚至油漆嫁妆用的桐油。就这样,在川陕边根据地人民的倾力支持下,一个100多人的红军“造船厂”在丛林中秘密地开工了。

  老船工李在安受当地苏维埃政府的委派,来到王渡场,为红军造船进行技术指导。木工出身,时任30军政委的李先念,多次亲临造船工地,了解造船工程进度,并亲自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在造船的过程中,铁钉奇缺,而且连个最起码的熔炉都没有,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工人们就从当地收集了许多破锅、烂铁和废钟,敲成一块块细小的碎片,然后在山上挖一个很深的熔坑,把碎铁放进去,不分昼夜地烧炼。等碎铁熔化后,经过锤打,做出了许多大小不同的钉子,保证了造船的需要。在边区百姓和当地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军经过夜以继日的紧张奋战,最终造出了75只“五扳子船”。这种当地人叫作“毛蚌壳”的船,长约4.7米,体积小、重量轻、划行快,每只可容一个班的红军,非常适合强攻渡江的需要。

  林中造船,地上行舟。为了把造出来的75只船运到渡口,工人和红军战士们把船只用草绳缠起来,绑上木棍,用肩抬着走。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在夜间搬运船只,并将船底朝天,上面覆盖着树枝、竹叶和茅草等。经过一番努力,75只“毛蚌壳”安全地运抵主渡口。

  1935年3月28日晚9时许,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渡江突击队将建造好的75只木船轻轻推入江中,在夜幕和江水声掩护下,偷袭成功。次日拂晓,红军陆续渡过嘉陵江,并趁势扩大战果,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