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长篇特写:创新之路向“地宫”延伸(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 08:05 解放军报
长篇特写:创新之路向“地宫”延伸(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长篇特写:创新之路向“地宫”延伸(图)

  周卫军 王刚

  第二炮兵某工程团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挥汗成渝铁路,激战朝鲜战场、铸剑酒泉、鏖兵高原,曾多次创造全国、全军的工程施工纪录,被誉为“猛虎团”。

  为什么急难险重面前,“猛虎团”总能乘势而上,架起科技的金翼,屡创佳绩?

  许多人都想解开这个秘密。

  ●光爆技术创新让院士们拍案惊奇

  秘密之一 讲求科学施工,更要推进施工科学

  谈及“猛虎团”创新的秘密,团长郑治隆说:没啥秘密!一是官兵拼命,二是敢于创新。

  上级一位领导说:拼命每个军人都能做到,不叫秘密;敢于创新,善于把创新成果用于实战,才是这个团真正的秘密。

  有两个很典型的事例能为此证明。一是目前矿山、机场、仓储等许多地方广泛使用的机械传送装置就是该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提高出渣数量搞的技术发明,曾获得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该团因此应邀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

  第二个事例是震动全国工程界的光爆技术和工艺创新。

  近年来该团受领的工程任务不断增加,通常一年要完成过去四年的工作量,按照传统的施工方式很难如期交付。面对挑战,团党委首先想到的不是硬拼硬攻,而是向科学技术要战斗力,要质量和速度。“新奥法”施工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进了坑道,凿岩台车等一批新装备开进施工现场,一大批知识工兵充实到作战一线,创新,带来了战斗力的快速提高。与此同时,一项重大革新成果——光爆技术创新也在去年完成。光爆是国防工程施工中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新工艺、新技术,准确地掌握它,既可以防止大塌方的发生,加大安全系数,提高工程质量,又可以减少超挖,增强掘进速度和效益。

  当时,团党委把全团的技术精英组织起来,画出断面图,用台车钻杆现场模拟。那些日子,团领导和技术人员没白没黑地泡在洞库里,时而爬到拱顶,时而又钻到台车底下,一身泥浆一身汗水,研究出直线断面和曲线断面的最佳钻孔方案,摸索出台车臂尾定位与钎杆贴壁控制技术、凿岩台车钻孔双幅圆法布孔开孔等6项新技术。

  2005年9月14日,全国洞库掘进施工成果鉴定会在该团阵地召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周丰峻等15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给该团地下洞库群掘进光爆技术成果给予了“国际水平”的首肯,并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爆新技术为代表的创新成果,为该团工程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钢模台车和大模板作业技术首次在该团试验成功,坑道切口支护技术、台车钻杆断尾加工技术、机械零件清洗和闸门式伪装网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凿岩台车顶盘国产化研制与应用技术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团先后被二炮评为“国防施工先进团”和“基层建设先进团”。

  ●跨越式前进要练胆、练气、更要练脑

  秘密之二 科技牵引让保险代替冒险

  有人说,工程团是虎胆英雄。言外之意,勇猛有余,智力不足。

  工程团胆子确实大。去年6月,某坑道施工过程中遇到以前从未见过的石质层,塌方不断。面对严酷的施工条件和日渐迫近的工期,战士们急红了眼。许多官兵写了请战书、决心书,要求与恶劣条件决一死战,不惜代价强行通过。

  团党委“一班人”没有头脑发热。命令部队停止强攻。与此同时,他们请来结构力学专家万正云教授帮助部队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施工方案,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恶劣的施工条件不仅没有使这项工程的质量和速度受影响,反而提前一个多月完工,并被评为优质工程。

  像这样既敢冒险更能保险的事例在该团有很多。一次,该团受领了一项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承建大型工程的任务,这在该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大山的石质松软破碎,塌方频繁。眼看着施工速度受阻,立下“军令状”的官兵急得如坐针毡,组织突击队向岩石发起一次次冲锋,但在塌方面前还是一次次“受挫”。

  团党委又一次想到了科学。他们请来11位军地专家现场考察论证,采取“稳定岩层、控制塌方,确保安全、突击被覆”的科学方法。经过一个月的鏖战,不仅成功地突破了塌方地段,还为破碎围岩条件下掘进施工积累了经验,打赢了一场依靠科技创新劈山凿岩的攻坚战!

  ●特批官兵乘飞机赶去听专家一堂课,值

  秘密之三 知识型官兵是持续创新的力量之源

  创新,成了猛虎团提高战斗力的倍增器。而这种倍增器的基础和关键是下功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知识,敢于创新的官兵。

  每年部队进行施工准备前,团里都要请一些全国、全军知名的工程专家前来讲授新科技、新知识。一次,中国著名的工程专家王梦恕院士到团里讲课。恰好有一些军官在外出差或休假,郑治隆团长特批他们乘飞机赶回部队听课。

  有人算账说,为听一堂课坐飞机赶回来,值不值?郑治隆团长说,值!一个大学者在一个小团队讲四个多小时的课,这机会千载难逢。专家们把一生的研究浓缩在短短的四个小时里,可以说是让我们终生受益。为培养我们自己的创新人才,一张飞机票的学费应该说是很小的代价了。

  如果说一张几百元的机票是个较小的代价的话,为一个普通干部的创新敢于付出100万元绝对是一个非凡之举。

  两年前,当团党委宣布将100万元科研基金交给装备处助理员李吉荣,支持他牵头搞一项革新时,全团官兵都大吃一惊。不少人担心:2000年才毕业于四川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毛头小子行吗?团长郑治隆一锤定音:创新会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敢试,不去试,就永远没有成功。李吉荣不负众望,研究出的凿岩台车钻臂顶盘国产化研制与应用技术,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科技成果投入应用后,每年为部队节约经费100多万元。

  培养创新型干部如此,培养创新型战士也是如此。

  被誉为“修理大王”的李正兴就是部队培养出的一位战士创新典型。李正兴获得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经费仅花200元;他自制4000多件代用零部件,节约经费上百万;先后带出150余名“弟子”,个个都是部队维修骨干;他有一手修理绝活,工地上的“土装备”、“洋装备”无论患“感冒”还是得“重症”,都能“手到病除”,每年为部队节省经费几百万元。2004年底,李正兴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

  五年来,该团先后选送了130名干部到院校进修,有23名干部分别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举办各类培训班102次,邀请专家教授来团授课46次;与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阿特拉斯公司、高原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人才共育基地,培养了专家型技术人才30多名,全团每名官兵都掌握了1至2门施工技术,80%以上官兵达到了一专多能。

  (本文图片由马庆昆、冯根锁摄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