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封存在草地里的记忆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 06:51 解放军报
封存在草地里的记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梁蓬飞

  

封存在草地里的记忆

  图为红军长征过草地纪念碑。本报记者梁蓬飞摄

  “我从小听妈妈说,想活命就莫进日干乔。自古到今朝,看到有的鸟儿进去了,到如今,还没有见风儿送出一片羽毛。”

  这是一首川北草原家喻户晓的民谣。当年,红军就是在这样的歌声中进入草地的。而今,记者又是听着这首歌,在漫无边际的大草原穿行,寻访人们关于红军长征的记忆。

  在若尔盖县班佑乡红光大队,记者找到了流散在这里的老红军张丽桂老人。她是当年流散该地的32名红军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如今已经完全藏化,竟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说。

  对于红军过草地的情景,老人的记忆非常模糊,只记得当时牺牲了很多人,有陷在沼泽里的,有病死的,也有饿死的。那时她才8岁,与几十个年纪相仿的“红小鬼”编在童子团里,“粮食不够吃,就嚼草根树皮,啃没肉的骨头,煮皮带、马具”。老人说,她当时经常哭,“不是被死人吓的,而是饿得实在招架不住。”说着,她伸手使劲将自己的腹部压得瘪瘪的。70年过去,老人还能体会当年对饥饿的感受。

  但她毕竟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她并不知道有数以万计的红军被草地吞噬。

  在松潘大草原西北部的山岭上,包座乡三大队老村长降措向记者描述了40年前亲眼目睹的悲惨一幕:那天,我到松(潘)甘(肃)古道罗玛龙沟放牧,发现了许多白色的人体尸骨。“这些尸骨有三五具成堆的,有四处散落的,沿河沟分布有一公里长。”后来,经有关部门考证,这些尸骨确系红二、四方面军中、右两个纵队红军战士的遗骸。

  “他们大多数都是冻死和饿死的。”作为当年的考证者之一,同行的县党史办主任蒋桂花告诉记者,红军长征过草地,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衣少粮。当时,中央要求每人带足15天的粮食,做到人人有皮衣,连连有帐篷。但红军有10万之众,控制地区不到3万平方公里,在人烟稀少、农作物产量不高的高寒藏区,这是很难做到的。“很多红军将士走进草地不久就牺牲了。”

  记者在若尔盖县文化馆看到了很多红军文物,绝大多数都是枪支、弹药、炊具、勋章等物品。文物保管员阮开清解释说:“这些都是重要的贴身之物,可见当年红军过草地,非战斗减员有多么严重!”作为若尔盖县首批党史研究者,阮开清在上世纪80年代遍访了当年流散该地的所有32名老红军。翻开他那本发黄的采访记录,甲基村老红军徐国富的讲述让记者触目惊心:“我当时是一名通信员,从班佑返回毛儿盖第二次过草地时,被编在了先遣队。当时,上级领导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清理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红军的尸体。我清楚地记得,有些地方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具尸体,他们都穿着单衣,我们就是顺着尸体的指引走出草地的……”

  逝者如斯,情何以堪。茫茫草地掩埋了多少勇士忠魂?

  在红原县草地南部边缘,矗立着红军过草地纪念石碑,

周恩来手书的“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10个朱笔大字赫然于上。旁边,横卧着写有“日干乔大沼泽”字样的石头。两块巨石,一卧一立,隐喻逝者与生者。如今的大草地远非当年陷阱遍布、毒草丛生、沟泽纵横的模样,而是一马平川,牛羊成群。历史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巨变,但红军过草地时高大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本报若尔盖9月22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