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聆听历史向未来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6:35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丁增义

  为期两周的“遵义会议永放光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9月10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拉开帷幕以来,军内外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数万名社会各界群众以及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前往展览现场,体会70多年前革命前辈们经历的那段光辉历史。

  追忆峥嵘岁月

  70多年前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遵义会议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参观的人群中,最受人们瞩目的是当年参加过长征的那些老红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的女红军”展板前,88岁的女红军张文身着一套崭新的红军军服站在那里,细细地端详着当年参加长征的老姐妹们的照片,眼睛湿润了。她指着展板上那些依稀可辨的照片告诉记者:“看到这些照片很高兴,又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历过的那段(长征)岁月。我在部队73年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段(长征)日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想到那段日子,我就很激动。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追求,一直在激励着我,这是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好好学习的。”

  探寻先辈足迹

  在这次展览现场,许多革命前辈的子女前来参观,重温先辈们当年经历的那段激情岁月。

  在“遵义会议参加者”的展板前,伍修权的女儿伍一曼和女婿洪炉正在端详着父亲参加遵义会议时的照片。资料显示,当年遵义会议与会20人中,伍修权是最年轻的一位。

  伍一曼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遵义会议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也属于全中华民族。它帮助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并一步步地走向胜利。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现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曾在本报做过多年记者的洪炉对遵义会议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展板上“遵义会议会址”的照片再熟悉不过了。洪炉自1974年以解放军报记者的身份去遵义采访以来,每隔10年左右都要再去一趟遵义会议会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去追寻历史的足迹,聆听真理的声音,汲取前进的动力。

  接受红色洗礼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遵义会议为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

  这次展览开幕当天,装甲兵工程学院院务部直属队政委杨国林就带领90名官兵来到军博。看完展览后,杨国林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看了这个展览很受教育,前辈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个展览对于我们配合当前的我军历史使命教育,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位衣着俭朴、在展板前抄抄写写的中年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来自江苏

连云港的民工叫鲍成达,现在中国石化总公司北京某工地当保洁员,这次是专门请假来看展览的。曾经12次去延安的他对红军、对长征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给我很深刻的启迪。我现在虽然处境艰难,但只要精神和意志不松懈,经过努力,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的。”40岁的鲍成达眼光里充满了期待。

  (本报北京9月21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