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长征精神凝聚民族之魂 必定薪火相传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13:16 新华网
长征精神凝聚民族之魂必定薪火相传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长征精神凝聚民族之魂必定薪火相传



  新华时评:从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新华网酒泉9月17日电(记者张严平 孙彦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一代代官兵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谱写了中国尖端科研事业的不朽史诗,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次辉煌:成功发射40颗卫星、6艘飞船,和一枚枚火箭……同时,也付出了52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

  捧读这个先进的群体、这批特殊官兵的事迹,我们不禁想起了这样一群人和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红军长征精神。

  整整70年前,当三支长征大军在西北的黄土高原紧紧拥抱的时候,他们的身后,同样是一部世所罕见的伟大史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贯穿两部伟大史诗之中的,是同样一种精神。这便是自主创新、敢闯新路的精神,这便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便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途转危为安;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就超过了400人。

  作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生生不息,航天精神的源头无疑就是长征精神。 〉〉〉点击详细

  

长征精神凝聚民族之魂必定薪火相传

  8月7日,几位游客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参观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从军事长征到经济长征:长征精神突破时代界限

  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赵晓辉)70年前领导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执政党的身份带领中国进行一场不见硝烟、没有雪山和草地的经济长征。

  与昔日相比,这次的路更加漫长,而在复杂的形势下,当年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

  实际上,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时,中国就提出了“新长征”口号。至今,中国的经济长征已历时近30年,未曾停止过,成绩世界瞩目。但最终的胜利尚未到来。中国仍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创新力不强、环境污染、一些官员腐败等难题。分析人士认为,种种问题使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困难程度甚至不亚于当年的军事长征。

  分析人士说,讲纪律、顾全大局被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长征中获得的重要精神财富,在70年后的今天仍然十分重要。

  时至今日,长征中吃树皮、煮皮带的故事仍然广泛流传。不过,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随着一些先富人群中刮起奢侈风,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勤俭耐劳的精神如何继续发扬,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处于经济和改革转型的中国更需要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张洪石说。他认为,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在很多农村地区,贫穷仍是严重的问题。

  虽然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平均经济增速超过9%的奇迹,但是当年红军走过的14个省区中有11个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其中7个省份2005年人均GDP不足1万元。

  人们也呼吁,长征中不计一己私利、官兵一致、一切为了人民的作风,对于帮助纠正如今中国一些地区不好的社会风气,对于克服腐败消极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点击详细

  

长征精神凝聚民族之魂必定薪火相传

  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前行提供不竭动力

  解放军报: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它的惊、险、奇、绝,对许多人来说至今记忆犹新;长征,中国革命征程上一段最为壮观的历史,它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早已写进中国和人类史册里。长征是伟大的。它的伟大首先是造就了一种精神——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造就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人类最珍贵的共同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长征波”的辐射作用是永不消逝的。

  长征精神是百折不挠、不怕千难万险的精神。“五岭逶迤”、“金沙水拍”、“岷山千里雪”,征服险恶的自然条件,挑战人类极限,留下远征者铿锵的足音;“西风烈”、“霜晨月”、“雄关漫道”,战胜征途中的千难万险,激发了人类意志的巨大潜能,铸造了我军的军魂。1934年10月开始的长征,红军将士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历经曲折,绝地逢生,胜利地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全世界叹为观止。国民党反动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四道严密的封锁线,“枪林逼”、“鏖战急”、“战犹酣”,红军指战员冲锋陷阵,苦战两年,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冲破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过茫茫草地,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点击详细

  长征凝聚民族精神之魂--党史军史专家谈长征精神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杨维汉 张宗堂)“长征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凝结,也是后来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发展的基础。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陈力用“五个必须”概括了长征精神的启示:

  ——要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思想路线。

  ——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崭新道路。

  ——党要领导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要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

  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曾经评价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赞扬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中华民族缔造了长征精神,因而更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

  “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必定薪火相传。”张荣臣说:“长征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的界限。它不仅是当年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所在,而且是今天我们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这一事业任重道远,是新形势下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更伟大、更艰辛的长征。”张荣臣说,长征所播下的革命火种将继续结出累累硕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途上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点击详细

  

长征精神凝聚民族之魂必定薪火相传

  当代军人谈长征精神:做红军的传人

  1972年,我入伍来到这支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老班长骄傲地告诉我:咱们的部队曾经在长征途中屡建奇功,被红一军团授予“开路先锋”的称号……听着老班长深情的述说,回味着历史深处的烽火硝烟,我深深地浸染于长征精神中。从此,“听党的话、做合格红军传人”的信念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20年后,我又来到这支英雄部队担任领导职务。为了让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全师所有的连队都建起了连史室;每年新兵入伍,所有的新战士都要先到连史室,了解历史,感悟责任;每年全师都会开展“争做合格红军传人”活动,组织新老“铁军”传人,进行直接对话。就这样,长征作为一份特殊的精神食粮,不断滋养着一代代“铁军”官兵成长进步,成为他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1998年,在长江防汛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我师奉命紧急奔赴灾区。在坚守大堤的日日夜夜,官兵们高举“红军师”的大旗,以当年红军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誓与洪魔决战到底。8月19日部队开进洪湖的当天,龙口镇洪湖大堤发生重大险情。官兵们人未歇、营未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抢险一线,顶着狂风浪涌完成了构筑子堤的任务。8月20日下午,燕窝镇七家垸段子堤决口140多米,风狂、浪高、水急,受命抢险的数千名官兵面对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冲走的危险,毫不犹豫地跳入滚滚洪流,手挽手站在齐胸深的水中,用身体筑起一道阻挡激流的人墙。 〉〉〉点击详细

  评论员文章:用长征精神激励孩子成长

  在二万五千里征程上,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一代中小学生,更是很难想象: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忍饥挨饿,长途跋涉,身着单薄衣衫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这些故事应该让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经典场景应当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画面。

  仅仅这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理想、信念、责任在人生中意味着什么。70年前,红军胸怀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理想,抱着建设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毅然肩负起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以生命为代价,历尽艰辛,不屈不挠,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把长征故事讲给中小学生,就是让他们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祖国、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拼搏的远大志向,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优良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点击详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