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花边 > 正文

回望《长征组歌》活动:红色经典魅力永恒(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 10:43 解放军报
回望《长征组歌》活动:红色经典魅力永恒(图)

剧组车队行驶在前往贵州的路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回望《长征组歌》活动:红色经典魅力永恒(图)

《长征组歌》在瑞金首演。


一曲《十送红军》唱不尽军民鱼水深情。王书杰 记者卞振摄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自7月24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长征组歌》剧组在人民大会堂唱响这首响彻寰宇的激昂壮歌,到9月4日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闭幕演出,这一大型公益巡演活动,伴着“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的欢快激越歌声,徐徐落下帷幕。

  历时40余天,行程数万公里,横跨红军长征途经的9个省区48个市地县,演出38场,
现场观众逾50万。“战友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以实际行动向老区人民交出了一份“继承红军传统,永做红军传人”的优秀答卷。

  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一部共产党人用信念和意志谱写的壮丽诗篇。作为对这一壮举的形象展示和艺术再现,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精心排练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堪称众多长征题材文艺作品中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舞台精品,因而才能历久弥新,久唱不衰。

  从1965年《长征组歌》诞生算起,至今已经过去了41个春秋,其艺术魅力依然光芒四射,其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作用依然如此强劲,这不但缘于《长征组歌》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更缘于长征这一壮举本身的震撼力。这也再一次表明:伟大的壮举能够产生不朽的作品,而每一部优秀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生活这惟一的源泉。

  今天,我们这些后来者虽然无缘目睹当年《长征组歌》公演时的盛况,但透过新一代“战友人”巡演长征路的历程和受到热烈欢迎的感人场面,却不难想象它一经问世引起的极大轰动。翻开已经泛黄的1965年8月21日解放军报一版,“《红军不怕远征难》组歌受到热烈欢迎”的标题赫然入目。该文介绍,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自当年7月公演以来,短短1个月演出20余场,观众达数万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先后观看并给予高度赞扬。一些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满怀激情地看完演出,认为这部作品成功地体现了长征精神,表现了长征气魄,富有革命的激情和战斗性。

  《长征组歌》之所以能成为颂扬红军英雄业绩的大型舞台艺术精品,至今仍放射着令无数观众热血沸腾的艺术魅力,显然就在于它表现题材的重大和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而这一切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将军,亲身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对“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的离别场面,必然是亲眼所目睹;他也必然经历了“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的艰苦征战,经历了“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的欢乐场面,因而在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之际,由肖华而不是别人写出这一大气磅礴、流传久远的组歌歌词就在情理之中了。

  曲作家和演职人员为《长征组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自不待言,甚至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也都为该剧付出了心血。《长征组歌》一上演,毛主席通过收音机收听后,当即称赞这是一台好节目,并热情鼓励创作人员要精益求精。周总理自始至终关心着《长征组歌》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多次亲临排练现场,一曲一曲地指挥排练。为了弥补演员经历的不足,他反复给大家讲述红军长征中的斗争生活。在排练现场,周总理甚至一次次地把自己身边的电扇搬到指挥和演员们身旁。《长征组歌》成为周总理一生最为喜爱的音乐作品,所有曲目他全部会唱。

  长征胜利40周年时,《长征组歌》重新公演,邓小平同志当时提了一个很重要的意见。原歌《突破封锁线》中最后两句歌词是:“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邓小平同志说,不是敌人空惆怅,而是红军在惆怅。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仍未能摆脱“左”倾路线的影响。湘江一战,损失过半,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肖华听了邓小平同志的意见,遂把这两句改为我们现在听到的“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一改,使歌词的含义更为准确、深刻。多位领袖共同关注一台剧目,这在新中国舞台艺术史上并不多见。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越是具有无穷的魅力。可以说,《长征组歌》就是对这一艺术论断的最好佐证。在这部大型舞台音乐作品中,几乎每首歌曲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民族化音乐元素比比皆是:《告别》一曲用的是江西音调,《遵义会议放光辉》融合了贵州苗族的山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吸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飞越大渡河》采用的是四川川江号子的节奏,《到吴起镇》则以陕北的秧歌调突出衬托红军胜利会师的欢乐场面。加之《长征组歌》歌词朗朗上口,曲调亲切自然,易唱好听,一学就会,因之也成为数十年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最为广泛的经典音乐作品。这一成功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舞台艺术、音乐创作都不无借鉴及启迪意义。

  周总理当年在指挥“战友人”排练长征组歌时,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唱红军首先要学红军,要以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排演好《长征组歌》。让我们十分欣喜的是,今天正在舞台上演唱着《长征组歌》的新一代“战友人”,不但传承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追求,使《长征组歌》愈演愈精,愈唱愈新;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传承了老一代“战友人”“歌唱红军业绩,发扬长征精神”的优良作风,自觉地把艺术之根深植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把演出的舞台搬到长征途经的一个个乡镇村落,身体力行新时期军队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并由此切身感受到艺术生命的源泉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这,也许就是今天的“战友人”巡演长征路的最大收获。(记者 雷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