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军事历史纵横谈:旷世壮举源自军事创新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19:14 解放军报

  长征中,红军为什么能摆脱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创造出举世公认的伟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墨守成规,善于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旷世壮举源自军事创新

  本报记者 姜兴华

  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同毛泽东会面时,对他在解放战争中指挥的三大战役赞不绝口,但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长征中,中央红军能在万水千山间从容飞渡,正是始于惊心动魄的四渡赤水之战。“四渡赤水出奇兵”,不仅是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军勇于创新的光辉典范。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在贵州习水县青杠坡采访时,记者被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所震撼。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为实现北渡长江的战略意图,曾在此与敌展开激战。红军数十次冲锋,攻下敌固守的营棚顶,但之后却难以扩大战果。援敌陆续赶到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分析认为,继续恋战,红军必将四面被围,于是下令撤出战斗,放弃原定渡江计划,次日指挥部队分三路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

  “要不是党中央灵活指挥,那赤水河可能就会变成第二条‘湘江’!”参加过青杠坡战斗的红军老战士何木林,生前反复告诉后人:红军为什么能在危急关头变被动为主动?因为毛泽东等领导人知道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曾强烈批评博古、李德等人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运动战的军事路线。因为拼消耗对于红军的作战原则是不适宜的,“乞丐”向“龙王”比宝那是要吃亏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红军尊重实际前提下的创新。依靠这一点,红军逐步把主动权抓到手中”,全程走完长征的老红军王道金对此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四渡赤水虽然靠“奇”取胜,但不是凭空而“奇”,而是毛泽东在充分考虑战场环境后采取的奇招妙术。

  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灵活用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三大主力会师后,毛泽东在红军大学演讲时坦率地说,要“老老实实地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在这里怕羞是没有用的。”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来自尊重实际。

  智慧来自群众

  彭德怀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记述1935年2月26日红军攻占娄山关的情景:这是同时间赛跑,三军团比敌人提前占领了陡峭的娄山关仅五分钟……好险啊!

  “红军抢先的这五分钟,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原馆长、长征史专家费侃如介绍说,攻关前,有人要求给部队一些休息时间,彭德怀却主张急行军先期占领娄山关。毛泽东根据所掌握的情报,赞同了彭德怀的意见。

  除了在重大行动上依靠集体智慧,每临作战中的具体问题,红军也很重视听取官兵意见。红二师四团在抢渡乌江时,起先架设的浮桥数次被冲走。团领导发动官兵和老乡出主意,发明了“河底坠石稳固桥面”的方法,确保架桥成功,并为后来的渡河作战积累了经验。《红星》报还经常发动官兵建言献策,解决作战中的问题。1935年4月5日刊载的《加强部队中的防空工作》一文,就介绍了官兵总结出的不少减少空袭伤亡的好方法。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当年,红军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聪明才智,为赢得长征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今天,军事创新仍然离不开广大官兵的积极参与。各级指挥员要提高指挥

信息化战争本领,就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畅通言论渠道,及时吸纳广大官兵的意见和建议。

  把“拿手戏”演到位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这是记者在多个长征纪念馆看到的一段话,语出1935年2月16日中革军委发布的一道命令。威信扎西会议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郭璋琼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当年红军用兵真叫“活”啊。

  兵力和武器远不及敌的红军,主要靠运动战和游击战这两个“拿手戏”来与对手较量。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我军的作战路线是服务于红军的作战方向的,这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应该到另一个方向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从1935年1月20日到3月21日,红军在黔北和川南之间,打了一场场漂亮的运动战,忽南忽北,忽东忽西,迂回穿插,又进又退,弄得敌人扑朔迷离、疲惫不堪,最终跳出了包围圈。

  其他各路红军也很注意发挥自己所长。1936年2月至3月,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回旋战”中,靠着一系列运动战和游击战,冲出了15万重兵的重围。其中在“广德关战斗”中,敌军凭借号称天险的“广德关”阻击红军。3月10日黎明,红军突然出现在“广德关”时,敌哨兵还以为是友军到了……

  正是靠着淋漓尽致地发挥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之长,红军才一次次创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同样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长处和优势,努力锻造出自己的“杀手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