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走向“生态营区”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06:17 解放军报
刘萍 本报特约记者 丁继东 本报记者 范炬炜

  树木苍翠,绿地连片,流水潺潺,花鸟共舞……这并不是发生在公园里的情景,而是在我军“生态营区”几乎随处可见的景象。

  经过5年多努力,我军集中开展以水污染治理和驻京部队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的营区环境综合整治,使营区环境建设收到显著成效:3000多个污染源得到治理,800万亩荒地披上绿装,现有2300万亩军队林木资源管护工作成效显著。在对现有470多个绿色营区进一步改
造的基础上,全军已有50个营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军营正由“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大步跨跃。

  设计营区蓝图

  2003年春天,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将军队营区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国家生态建设大局通盘考虑。在国家、总部和部队基层单位共同努力下,一场旨在改善军队生态环境的攻坚战在全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由军队环境保护专家吴景峰牵头,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解放军南京理工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组成的军队“生态营区理论与建设模式研究”课题组,走访分布在祖国各地的上百个营区后,提出了生态营区的基本定义,明确了生态营区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设计了生态营区建设与管理机制的模式。

  各部队普遍开展了生态环境利国、利民、利军教育,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担负重点治理任务的单位,广泛动员官兵积极参与,从制定规划到具体实施,从工程建设到项目完成的保护与防护,每一个细节都责任到人,不留死角。全军有关专业人员有50多人进入了生态营区建设专家库。

  治理营区污染

  最大限度降低水污染状况,切实改善营区水环境是军队建设生态营区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国家投资的16亿元,军队共完成水污染治理236项,目前可日处理各类污水25万吨,回用中水3.6万吨。

  沿北京军区联勤部湿地旁的小径前行,记者宛若行走在一个设计美观、景色怡人、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里:整个湿地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由循环水和山泉水共同汇合形成了“九坝十潭”的独特风景,让人赏心悦目。很难想像,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一到夏季便蚊蝇聚集的大垃圾场,相关部门不得不耗资数万元购买防疫杀虫剂进行消毒。环境治理中,他们清走了堆积数十年的垃圾山,利用地理优势建成了合成湿地,实现了“污水变中水,中水再利用,对外零排放”,要求每年节水30万吨。2005年秋天,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在这个联勤部组织召开了生态环境治理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水环境的改善,不仅使营区官兵和驻地百姓受益,还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好评。这个学院利用新技术建成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站后,当地居民每天排入学院解放河的4000吨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学院的污水也不再直接经解放河排入长江。水质的改善,还使学院成了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乐园,有40多种野生动物在学院“安居乐业”。“白鹭在操场悠闲漫步,灰鹤在林中盘旋鸣叫”成为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国家发改委领导对此给予了“军事区域污水治理,规划科学,生态改善,官兵和百姓都受益”的评价。

  位于黄浦江畔的海军淞沪军港潜心研究舰艇流动污染源的特点和规律,建成了“站—船—车”三位一体的军港防污治理体系,基本解决了舰艇在没有国际标准污水排放系统、不同驻泊状态下油污水回收处理问题。同时,他们还建成两座日处理500多公斤舰艇生活垃圾处理站,垃圾消减量达95%,剩余5%的残渣作为绿化肥料,实现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的发生。

  净化营区空气

  因军事训练和科研任务而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如今也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响应和支持北京《2008绿色奥运行动计划》,驻京部队仅在对北京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上,5年中就投入经费近14亿元:置换燃煤锅炉1500台、茶炉大灶2600台,绿化祼地2365万平方米,治理汽车尾气3.72万台,为净化北京空气做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位于北京郊区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制高点向训练场眺望,已被硬化的跑道掩映在一片片绿化带之间,十余辆正在训练的坦克让人再难见到过去训练时扬起漫天尘土的状况。学院一位责任人说:“当年进行训练场周围植树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动员家属子女参加,可大家参与植树的热情非常高,原定需要两周时间完成的工作量,由于全院人员参与,只用了3个工作日就全部完成。

  空军某装备研究所对科研训练时产生的噪声进行大幅度综合整治后,超标噪声影响范围由过去的12.5平方公里减少到0.03平方公里,加上营区内种植的20多种6000多棵乔木,3万余株灌木,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湖泊水域,大大降低了噪声幅度。2004年10月,100多名外军代表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该所整个噪声治理项目。一位外军代表伸出大拇指说:中国军队下大功夫整治环境问题,令人钦佩!

  绿化营区环境

  今天,以植树等方式表达对部队情谊的做法在部队官兵中依然“流行”:新兵入伍栽“扎根树”,学员毕业前夕栽“纪念树”,干部转业离队前栽“留恋树”,战士退伍前要栽“故乡树”等等,官兵们通过植树、护树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把他们对部队的一份浓浓的情谊根植在驻地,根植在他们心底。

  走进沈阳军区驻四平某部,官兵们谈起生态环境建设时个个如数家珍。战士们说,营区里有万余棵柳树是从来不打药的,因为一旦喷了药,落在柳树上的小鸟就会受到伤害,每当柳树发生病虫害,都是大家拿着小棍一个个捅下来,或干脆用手去抓。去年冬天,为了保护新移到营区的黑松能够存活,官兵们找了旧被褥裹在树身上,第二年春天,当黑松长出红色的果实时,官兵们竟像是过节一样……官兵们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总部、军区的指导下,最大的北方“生态营区”

建设工程已正式在四平开始实施。

  在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战士宿舍里,记者通过窗台上放置的几盆有叶无花的“花”,感受到高原官兵对绿色的一片深情。为了能更多地看到绿色,很多战士都在室内养有自己的盆花,为了让这些植物能很好地生长,战士们甚至把上级发给自己的维生素药片稀释后浇入花盆中。荒芜的高原,这些“花”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每年植树节期间,山坡上、荒地上,总能看到无数官兵积极参加地方的植树造林活动。有资料显示,自2003年以来,全军官兵共投入650万人次,在“三荒”土地造林种草800万亩,成活率达80%以上。

  美化营区风景

  无论是保护营区自然生态环境,还是发挥聪明才智营造营区文化氛围,官兵们在谈到“生态营区”环境建设时都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军营是我们的家,没有理由不好好建设它。

  在第二炮兵工程技术总队,营区的凉亭、假山、小桥、石刻等园林小品,全部是官兵自己动手的杰作。他们从河滩捡回鹅卵石,从石材厂买回花岗岩下脚料,在营区内拼铺一条条图案优美、小巧可爱的花径、小路,这些景观虽然比不上西湖、东湖,但在战士们眼里却倍感亲切,因为那里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在桂林某部,记者结识了一群自觉保护相思江的官兵。相思江流经营区后直接汇入风光秀丽的漓江,官兵们对它的保护格外尽心。他们将过去直接排放到相思江的污水管道全部改了线,同时采用最新的“生态绿地”技术净化水源。在漓江工作了30多年的老船工廖师傅告诉记者说,漓江一直能够保持住一级水质,与漓江上游的相思江保持好的水质有很大的关系,部队官兵对相思江的生态保护,让漓江两岸的居民都受益!

  我军“生态营区”建设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迄今为止,已有45个国家的60多名驻华武官先后参观了我军“生态营区”,我军150多名业务骨干陆续赴外参加交流和接受培训。2004年,中国首次举办了国际军事环保研讨会,55个国家的114名外军代表和我军80多名业务部门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国际间的交流,大大提升了中国军队着力“生态营区”建设的国际形象。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