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在彝海边感受大凉山的信义传奇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 06:25 解放军报
在彝海边感受大凉山的信义传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梁蓬飞

  

在彝海边感受大凉山的信义传奇

  沙玛依姑与冕宁县人武部部长康贵祥共话彝海结盟,畅谈军民团结。其身后雕塑中半蹲者为他的爷爷沙玛尔各像。本报记者梁蓬飞摄“一名奴隶主与一位无产阶级高级将领结为兄弟,本身就是一种传奇。”说话者是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结盟时,主持仪式并担任通司(翻译)的沙玛尔各的孙子——沙玛依姑。

  1986年,受冕宁县文物管理所委托,沙玛依姑告别新婚妻子搬到了荒凉的彝海边上,开始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迄今已有20年。踏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记者问他有没有想过离开,沙玛依姑说:“想过,但不能走,否则对不起爷爷。”

  作为彝海结盟亲历者的后代,沙玛依姑谈起那段历史,如数家珍。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与沽鸡家支首领小叶丹参天拜地,杀鸡饮血,不念身份结为兄弟。红军在小叶丹的护送下,奇迹般地通过百里彝区,为成功抢渡大渡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其实,‘歃血结盟’是我爷爷沙玛尔各为红军先遣队负责人肖华出的主意。”沙玛依姑说,当年,懂汉语的爷爷沙玛尔各读了朱德总司令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眼见红军战士被彝人夺去枪械,扒光衣服也不反抗后,觉得红军重信知义,说话算数,就暗中当起了彝海结盟的牵线人。

  站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记者依然能够感受到71年前那响彻大凉山的铮铮誓言。小叶丹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承诺,掩护红军部队顺利通过彝区,还高举“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进行武装斗争,并嘱咐妻子在他死后设法将队旗交还刘伯承。沙玛依姑对记者说:“在我们彝族人看来,天下没有什么情谊能够大得过父母兄弟,而一旦成了兄弟,就是一辈子的承诺。”

  记者在冕宁县城采访,对这句话感受颇深。在冕宁县文物管理所,记者见到了一枚铸有党徽的铜制顶针儿。据县委宣传部长马晓谦介绍,顶针的拥有者是一位江西籍红军战士,在过彝区时将其送给了当时加入红军的矿工涂耀先,教他缝补衣服,牢记红军艰苦朴素传统。涂耀先视为珍宝,带着这枚顶针爬雪山、过草地,一直到全国解放。1981年,年迈的涂耀先自感时日不多,将顶针转赠给了冕宁县巨龙供销社职工郭宗耀,希望他将革命友谊和红军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此后25年,无论生活境遇如何变迁,郭宗耀始终遵照涂老的叮嘱,精心珍藏顶针,直到今年5月25日,郭宗耀才将其捐给了冕宁县文管所。

  一句誓言,一枚顶针,大凉山广为流传的信义传奇无不蕴藏着荣辱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本报四川冕宁9月8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