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伊朗打造'导弹地带"成美舰队克星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17:28 国际在线

  作者:罗山爱

  8月27日,参加演习的伊朗海军用俄制基洛877EKM型柴电潜艇,在波斯湾水下成功试射了一枚远程反舰导弹。伊朗海军司令萨贾德·库查基将军在电视上说:“这枚导弹并未展现全部威力,但仅仅这些,就足够那些敌视伊朗的人感到畏惧了。”

  此间军事分析人士指出,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对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控制大大加强,这使得伊朗的东部边界及波斯湾海域在未来战争中暴露给敌方,所以伊朗也在逐步调整军事战略,除了一贯注重的加强防空系统,同时加强了对海上的攻防演练和战略安排。

  潜射导弹扼住波斯湾咽喉

  尽管伊朗官方还是一如既往地宣称,远程反舰导弹是本国科学家呕心沥血的成果,但美国全球安全研究所和英国简氏集团等权威防务媒体却认为,伊朗展示的潜射导弹其实是俄罗斯出口的“3M-54俱乐部”系列导弹的变种。

  “俱乐部”系列潜射导弹秉承了俄制武器一贯的传统——实用与凶猛。目前,外界已知伊朗海军的3艘基洛877EKM型潜艇有能力发射“俱乐部-S型”导弹,具备实战能力,最大射程220公里,巡航速度180~240米/秒。

  伊朗海军主力的基洛877EKM潜艇使伊朗海军战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说是伊朗最具威慑力的“王牌战舰”,原先主要攻击武器只有鱼雷,有了潜射导弹后,其威慑能力将大大提高。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旦伊朗和美国发生冲突,伊朗的潜艇及配备的导弹就可以封锁霍尔穆兹海峡,进而扼住波斯湾咽喉,与美国庞大的舰队进行周旋。

  闪电导弹可以“反航母”

  长期研究伊朗军事的以色列专家阿兹耶·赫尔佐格认为,伊朗近日的一系列军演显示,伊朗军队建设中原有的“全面提高,最低威慑”政策,正在转变为“前沿防御,有限威慑”,这其中关键的“导弹地带”理论起了决定性作用。

  伊朗军事专家家认为,在波斯湾这样封闭性区域内部署宽大的、成批次的中近程导弹发射地带,可以充分发挥导弹突击的威力。这样,伊朗既能灵活运用导弹武器警告美国、以色列等潜在敌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一旦战争爆发,也有可能将战争暂时控制在波斯湾,为自己创造反攻机会。

  在此次演习的第一天,即8月19日,伊朗国家电视台播放了伊朗陆军在德黑兰东南约250公里的卡尚沙漠里成功试射了10枚代号“闪电”的短程弹道导弹的画面。伊朗军方宣布,“闪电”导弹的射程可覆盖周边所有“敌视伊朗的目标”,弦外之音是美国驻阿富汗、

伊拉克和波斯湾的所有部队都逃不过它的打击。

  英国简氏集团专家卡尔尼奥尼认为,“闪电”导弹属于用于封锁波斯湾海峡的“低端武器”,它不需要弹道导弹那样娇贵的保养,也没有巡航导弹那样精确的命中率。但造价便宜、可投入大规模生产的“闪电”导弹却具有类似飞毛腿导弹那样灵活的战区威慑能力,如果伊朗将该导弹秘密部署在大型船只上,隐藏在过往波斯湾的各国船队之中,不仅美军在波斯湾的基地难以幸免,就连美国第五舰队的航空母舰也得“悠着点”。

  美军舰队的克星

  伊朗军方还宣布在此次演习中试射了由伊朗科学家研制的新型“雷鸣”反舰导弹。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伊朗就在波斯湾沿岸部署了5个新型“雷鸣”导弹发射阵地,尽管它是从陈旧的苏制“P-15冥河”反舰导弹派生的,但聪明的伊朗工程师却“换药留汤”,综合许多美制“鱼叉”和俄制Kh-55导弹的诸多技术,加装小型涡喷

发动机和复合制导部件,不仅将其射程延长到360公里,而且老式导弹的大威力弹头也得到保留。通过更换合适的导引头组件,“雷鸣”导弹可执行反舰、对陆攻击等多重能力。

  此外,伊朗还有一种名为“科萨尔”的中近程岸对舰隐身导弹,该导弹与“雷鸣”导弹不同,它能在贴近海平面2~4米的高度巡航,可以躲避雷达探测,并能打击更近距离的目标,伊朗官方宣称,即使是类似“宙斯盾”这样的系统,都难以获得拦截“科萨尔”导弹所需的预警时间。该导弹还能以俯冲方式攻击,俯冲角度比其他美俄同类导弹更加刁钻,其半穿甲战斗部可以轻易穿透大多数普通舰船的外壳。伊朗国防部门甚至将“科萨尔”导弹整合在F-4E鬼怪战斗机上,足以迅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出口。美国《防务新闻》忧心忡忡地说,一旦美伊爆发冲突,革命卫队只需躲在地下工事里,按动一下开关,就能把导弹打到美军舰队里,因为“波斯湾实在太窄了,根本没有地方躲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