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回眸:扎西整编十个连长一个班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15:43 解放军报 | ||||||||
何立波 1935年1月底,土城战斗失利后,中央红军为变被动为主动,一渡赤水,到云南扎西一带。2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召开了扎西会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精简整编。
在扎西会议之前,由于长征中减员严重,中央红军各军团番号虽然存在,但有的军团实际兵力不及以前的一个师,有的师实际兵力不如以前的一个团,有的连队甚至只有干部没有战士。单位多,层次多,机关人员臃肿,战斗部队人员缺乏,作战能力下降,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机动性。 为适应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的需要,对部队进行整编势在必行。在扎西休整期间,党中央开始把遵义会议决议逐步传达贯彻到红军各部队中去。2月8日,毛泽东提议,必须整编部队,实行轻装,精简机构,充实连队。2月10日凌晨,中央政治局经过彻夜研究,由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署了《关于各军团的缩编命令》。 整编之后,中央红军由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含干部团),机关和后勤人员大幅度精简,都充实到连队中去。运输队、掩护队、保卫局、供给部等机构的大部人员,以及司号员、理发员、炊事员、通讯员等等,大都编入了作战连队。整编后的一个团兵力达2000多人,相当于整编前的一个师。连队人员充实了,基层的战斗力明显提高。 整编后,各级干部层层下放。师长、师政委下放当团长、团政委,团长、团政委下放任营长、教导员,营、连干部下放到连、排。三军团的整编最彻底,取消了师级编制,4师师长张宗逊和政委黄克诚到10团任团长、政委,4师政治部主任张爱萍到11团当政委,5师师长彭雪枫成了13团团长,5师师长李天佑改任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5师政委钟赤兵改任12团政委。 在基层,甚至出现了连长下班当战士的情况。据三军团4师10团9连连长黄荣贤回忆,他们团在长征中损失很大,连队大量减员,在整编过程中许多连队被撤销。当团政委杨勇告诉他9连解散,把他调到团部新组建的通讯班当班长时,他大吃一惊,有些想不通。这时,4师政委黄克诚推门走了进来:“拆散9连,你想不通,不干了,那撤销4师,我想不通,也不干了,红军还能打胜仗吗?”黄克诚还指着杨勇风趣地说:“我也下到你们团当政委来,杨政委只好当团政治处主任喽!” 黄荣贤来到团部报到时,团管理员吴继章笑呵呵地说:“10个连长,一个班,成了连长班了……”到了通讯班后,黄荣贤才明白他的意思。通讯班的9位战士,都是各连的连长,加上他这个连长,通讯班刚好10位连长,是个名副其实的“连长班”。大家的情绪都很高,爱开玩笑的一连侯连长还编了个顺口溜:“精简大整编,连长下到班。班长黄荣贤,率领一个团。”意思是说黄荣贤领导10个连长,像一个团长。 为了部队轻装上阵以利于作战,整编后,凡两个人抬不动的东西都要甩掉。对于早已成为部队沉重负担的各种笨重机器和器材,例如X光机、造币机、造弹机、印刷机、磅秤、铸银模子等等,则一律处理掉。 扎西整编后,中央红军丢掉了“包袱”,实现了“消肿”,大搬家式的长蛇阵队伍没有了,大大加强了部队的机动灵活性,充分发挥了红军运动战的特长,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据《星火燎原》上邱金玉的文章说:“我们这个团,扎西整编后,人员增多,弹药充足,听说打仗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敌人后方狠狠捅上一刀,吐吐过去老是挨赶的窝囊气。”这从侧面反映出扎西整编的巨大作用。对扎西整编的效果,毛泽东指出:它改变了“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局面。红军战士还编了一首歌谣:“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滇黔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作者系装甲兵工程学院文史教研室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