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坦克修理大队大队长杨荫东纪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 18:47 新华网 | ||||||||
“陆战之王”保护神——记成都军区坦克修理大队大队长杨荫东 新华网成都8月25日电(刘永华 朱映涛 陈依文)炮声隆隆,一队“陆战之王”——坦克疾驰在山坡上。 突然,一辆坦克被导弹击中“瘫痪”了。抢修车迅速赶到现场,一名上校从车上跳下
这位上校,就是成都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大队长杨荫东。 刚到坦克修理大队,侦察兵出身的杨荫东就遇到件尴尬事:上级组织新型坦克修理骨干培训,要求他组织教学。可这种刚装备不久的新型坦克,他见都没见过,看着命令,他当场傻了眼…… 从那以后,杨荫东总是穿着油迹斑斑的迷彩服走进办公室,把大部分时间泡在修理车间。他还不放过一切学习的机会。一次,正在外地开会的他得知新装备维修专家组来大队授课。会议一结束,他连夜乘飞机赶回大队。 任大队长8年,杨荫东读完了装备维修方面的书籍310部,还带领官兵自行研制出一次能同时容纳多辆坦克的环行流水线,修理速度比过去提高了3倍。这时的他,已经从“门外汉”变成了地道的“坦克通”。 2003年6月,部队野外驻训,当地气温高达43摄氏度。总部首长突击检查,现场抽考。“15分钟排除发动机故障。”考官出了一道高难度的考题。面对从没见过的疑难故障,杨荫东第一个上。仅用8分钟,就将故障排除。 杨荫东爱较真。越是难度大的训练,他越喜欢。 2005年8月的一天,部队组织野外机动保障训练时,狂风暴雨不期而至,现场负责的同志把部队撤回待命。匆匆赶到的杨荫东发了火:“打仗的时候我们能挑天气吗?” 有人劝杨荫东:“一个坦克炮塔数吨重,天气又不好,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杨荫东大手一挥:“训练中发生事故,是训练不够所致。只有训练有素,才能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随后,杨荫东带领部队冲入雨中。 一年冬天,部队组织长途演练。行至半途,北风呼啸,气温骤降。杨荫东一看,乐了,“练兵的时候到了。”他随即改变计划,快速机动、山地抢修,一个个难度大、风险高的课目接连登场…… 其实,杨荫东搞训练是严而有度。每次演练,他都要对官兵反复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他还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摸索总结出了坦克炮塔巧吊装等16条训练诀窍,既安全、又有效。 在杨荫东的带领下,修理大队先后20多次成功保障部队重大演习,数十次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创造了人员零伤亡、装备零损坏的奇迹。 杨荫东爱才。他常说:“我们大队官兵个个都是人才。” 2001年,全军首批强军计划研究生招生报名开始。大队业务处助理员张连德犹豫不决,他想报名,可儿子才出生3天。杨荫东知道后,亲自上门做工作。最终,放下包袱的张连德如愿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去年,他研制的新型高效消声器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作品竞赛三等奖。 2005年3月,业务处助理员王炳奇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人建议让他担任业务处长。杨荫东却不同意:“王炳奇的强项是科研,如果让他担任行政职务,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人才?” 杨荫东一语中的。王炳奇到技术室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他运用神经网络技术和仿真技术,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装甲装备维修专家智能系统”,使坦克维修手段步入了网络时代,提高了野战条件下装备技术保障的效率。 杨荫东爱才更识才。四级士官张大平第一学历仅是初中。他发现坦克夜间抢修手段比较落后,就提出研制“野战抢修系列支架”的建议。面对少数人的质疑,杨荫东站了出来:“不论学历高低,有才能的人就是人才。”最后,“野战抢修系列支架”仅花了数百元材料费就研制成功,实现了装甲装备快速更换的目标。 人才兴方能事业旺。如今,坦克修理大队100%的专业技术干部能够熟练掌握4型以上装甲装备维修技术,有30多项革新成果在部队形成作战保障能力。杨荫东本人也先后2次荣立二等功,3次荣立三等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