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成都军区基建营房部探索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新路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 18:41 解放军报
成都军区基建营房部探索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新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成都模式”探寻——成都军区基建营房部探索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新路纪实

  刘道国 本报记者 聂中林

  编者按:今年2月24日,本报一版刊发了成都军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房改新路子的消息《万余驻艰苦地区部队干部城里有了自有住房》,引起了强烈反响。筹建经济适用住房的“成都模式”,找到了部队保障与社会保障、福利保障与市场保障的结合点,打破了传统的单位各自为政的住房保障办法,减轻了部队经济、管理负担,符合部队实际,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建立长期有序的住房保障体系,其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后勤各项保障改革将产生积极影响。

  7月18日,记者走进运用“成都模式”建成的“长城花园”,眼睛即刻一亮:园林式的小区,树绿花红;4幢20层的高层建筑,布局合理,

户型设计科学;进出门的红外线防盗监控和宽敞的地下车库,处处彰显着现代建筑的气息。某部彭科长兴奋地告诉记者:“安居更能乐业。我在市区有了三室两厅的经济适用住房,学习和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一项迫在眉睫的工程

  事情还要从8年前说起。那次,成都军区基建营房部领导在西藏调研时,了解到这一情况:10多位“老边防”在内地没有住房,家属落户雪域高原后,妻子失去了工作,子女上学困难……营房部领导面对此情此景,暗下决心:就是付出再多心血,也要让边防军人在城里有个温暖的家!

  很快,他们对全区干部的住房进行了调查摸底,结果显示西南军营的住房状况不容乐观:每年都转退一批干部,可“年年有人走,年年不搬家”,致使部队“年年建房,年年缺房”。一些干部、职工由于没有住房,只得挤住在父母或岳父家中,无奈之情难以言表。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虽然通过集资建房等办法缓解了一点矛盾,但仅是“杯水车薪”,住房问题依然是各级领导一件头痛的事。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地方住房制度改革迅速,短短几年已有大批干部职工有了一套自有住房,而军队干部(含离休干部购买的住房)满打满算只有5%。因此,加大房改力度,尽快解决军队干部自有住房,迫在眉睫。

  经历阵痛后的抉择

  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在军区、联勤部党委大力支持下,营房部改变传统的单位建房模式,运用“安居工程”政策实行跨地区、跨单位的住房统建。1997年年底,全军第一个统建项目——四川绵阳统建项目开工;次年底,成都“长城小区”一期工程也顺利开工。

  随着军队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央军委和总部决定停止“安居工程”,推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不再为个人补贴购房经费、不垫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当时,已报名预购成都“长城小区”住房的部分人员,因各种原因要求退房。他们及时加强房改政策宣传,果断将该期“安居工程”改为经济适用住房,逐步稳定了购房人员思想,保证了工程顺利竣工。

  面对新上项目缺少土地、缺少启动资金等状况,寻找一条既不占军队土地和资金,也不增加部队管理负担,让干部、职工愿意买、买得起的

经济适用房建设路子,是营房部面临的新课题。经过半年多探索,他们在总结建设“长城小区”工程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住房制度改革的新举措:利用国家和军队对部队干部住房建设的优惠政策,借鉴地方
房地产
开发公司建房、售房的市场模式,使用地方的土地、资金和技术,在部队的组织监督下,为军队干部建设质优价低、由个人全额负担的经济适用住房。按照这个设想,军区于2001年底推出一项经济适用住房工程:总投资2亿多元、由4栋高层建筑组成的10.7万平方米、670多户的“长城花园”。

  2002年年初,由开发公司垫资征地的“长城花园”正式上马,“成都模式”由此逐步形成,其显著特点是“建设用地多元化、建设组织社会化、建设规模大型化、项目运作市场化、住房配售商品化、监管协调规范化、物业管理专业化”。结果,这一模式取得成功,670套经济适用住房全部售完。

  几年来,成都军区按照这一基本模式,采取军区统一规划、统一定价、统一配售的方式,在成都、昆明、重庆等地相继组织了10多个统建项目,推动了房改深入发展。

  改革思路与时代合拍

  筹建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很强。成都军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政策用足、把军队优势用好、把市场用活,使建房思路与时代发展合拍。

  缺乏建房用地和启动资金怎么办?在“长城小区”一、二期工程的建设中,他们利用了地方开发公司征用的土地和总部住房公积金贷款;“长城花园”利用了地方企业的土地和资金;“长城锦苑”用的虽是军产土地,却是有偿使用,通过“内部置换”方式,收回了几十亩土地,解决了建房用地。建房启动资金由招标地方企业垫资,然后利用出售“长城锦苑”收回的资金,实施工程建设和仓库搬迁等一举多得。

  怎样解决缺少建设管理人员的问题?一个大型统建项目需要一套管理班子,而部队营房干部紧缺,且缺少相关专业人员。他们按照后勤保障社会化要求,将征地、拆迁、建房等任务委托给地方企业,部队只用一两个人监督、协调,不仅减轻了部队管理负担,还发挥了开发公司的优势,有效控制了造价,确保了工程质量。

  如何控制地方企业单纯追求利润的现象?他们的做法是:既要让地方企业有利可图,又要将其利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此,他们注重掌握市场信息,严格按照有关政策签订委托合同,并发挥监管和协调作用。在“长城花园”立项阶段,他们与选定的合作企业多次协商,使每平方米造价比同地段的地方经济适用住房降低约200元。

  怎样维护军队购房人员的权益?他们认为,筹建、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必须维护军队购房人员住房权益。至于买不买、买多大面积的住房,在政策范围内由个人决定,量力而行。要求个人全额负担,是保证经济适用住房长期滚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拿出过去的存款或通过按揭贷款,购买每平方米2300元以下的住房,大部分干部可以承受。

  可喜的“多赢”效应

  “成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效应。

  效应一:促进了部队正规化建设。万余名军队干部特别是复转退人员搬出公寓区,住进经济适用住房,净化了营区环境,有效规范了办公秩序,为加强营区正规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效应二:为军人家庭带来了实惠。这些经济适用住房比地方商品房价格约低30%,以“长城花园”为例,当时同地段商品房均价为3000元/平方米,而这里均价为1980元/平方米,现在这里的房价已涨到4000元/平方米左右。

  效应三: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据悉,目前全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达210多万平方米、1.6万多套,在建的还有几十万平方米,这种有序、长期的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使没有购房的干部、职工看到了希望,且改善了公寓住房条件,进一步增强了部队凝聚力。

  效应四:加快了复转和退休人员的安置速度。目前,全区有2800多名复转干部、1700多名退休干部已购置了住房。地方政府认为,“成都模式”为地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供了经验,减轻了政府安置转业、退休干部住房的压力。

  效应五:改变了部队建房管房的被动局面。过去,军区驻城镇部队年年建房,年年“房荒”,且管理负担越来越重。如今,在部队不投资、不补贴的前提下,60%以上的师团干部购买了自有住房,做到人走家搬,促进了部队住房保障的良性循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