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红色金寨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06:24 解放军报
吴明录

  金寨县,将军的摇篮,你塑造的精神,你培育的传统,你开创的伟业,像漫山的苍松翠竹,根深叶茂,似奔腾的江淮之水,万古流芳!

  “革命摇篮大别山,火炬燃遍鄂豫皖。打富济贫谋生路,烈士鲜血染杜鹃”。每每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红军歌谣,犹如又打开了那一卷卷恢宏、悲壮的革命史诗,让人想起那慷慨激昂、浴血呐喊的战争岁月,想起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那片红色沃土,想起红25军的故里——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

  战争年代,从金寨先后走出了11支红军部队。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有59位将军是金寨籍红军战士。所以,金寨赢得了“红军故乡,将军摇篮”的光荣称号。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我专程赶往向往已久的金寨县。

  从合肥西行百余公里,便开始爬行玉带般的盘山公路,越过桂花飘香,毛竹葱郁的大龚岭,滔滔的史河水在车窗外奔腾欢畅,让你瞬间触到了革命老区构建

和谐社会的脉动,让你清晰听到了金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铿锵脚步。

  位于皖西大别山北麓的金寨县是鄂豫皖三省的要冲。1931年10月25日,红25军在金寨县麻埠镇正式组建,这是鄂豫皖根据地红军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是中共领导鄂豫皖根据地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胜利成果。1934年11月16日,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25军被迫战略转移,在鄂豫皖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离开了坚持三年多血与火斗争的金寨故里,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导游介绍说在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老区人民、红军战士和他们的亲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解放后金寨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10618人,占安徽省革命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曾在红25军任副军长、军长的徐海东将军,先后9次负伤,是一员能征善战的虎将。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一幅革命战争最生动的缩影。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他时,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惨剧——

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包括婴儿66口人。再次抬头仰望伫立在山上的金寨烈士纪念塔,我心潮激荡,这分明是金寨英雄儿女用鲜血、汗水和生命,用勇敢、智慧和大义筑成的。

  走进位于纪念塔山脚下的博物馆,犹如步入一座凝重、辉煌的时空隧道,让你饱览金寨人民用战斗、牺牲、奋斗、欢庆之情描绘出的历史长卷。六个展厅,件件物品展示着红军时期的烽烟烈火,块块图板诉说着金寨老区的风雨沧桑。抚今追昔,睹物思人,给众多瞻仰者以深深激励,令万千后来人肃然起敬。

  在《艰苦的岁月》专栏前,一个熟悉的名字——张尚文,让我驻足敬仰。她不只是一位女游击队员,更是一位坚强的母亲。17岁投身革命,被选为乡苏维埃副主席。1935年农历冬月17日的早晨,突然枪声大作,敌军又向红军和革命群众包抄过来。情急之下,张尚文背起孩子,带着身边的同志,向山下竹林撤退。距竹林不远处,有一汪池塘,斗笠般大焦黄的荷叶将水面遮盖得严严实实。张尚文急中生智,说了声“跳”,就第一个跳入池塘。刺骨的冰水针扎一般,大家咬紧牙关忍受着。但此时背上的孩子,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就在入水的一瞬间,孩子“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一声啼哭就像在她心上捅了一刀。她担心敌人听到孩子哭声,危及到池塘里红军战士的安全。一场生死抉择,摆在这位年轻母亲面前。紧急时刻,张尚文顾不得许多,从背上解下孩子,眼一闭,把孩子摁到了水里……5个小时后,张尚文抱着自己已断气的孩子爬上岸,当又听到丈夫在此次战斗中被杀害的消息时,她再也支持不住了,如重锤击顶,天旋地转,栽倒在池塘边……

  金寨,这方老区的人民呵护着红军的队伍。金寨这片温馨的热土,哺育了红色的政权。正是有了许多像徐海东这样的成长于血泊和烽火中的红军将士,有了千万个像张尚文这样的“舍子救红军”的老区人民,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风展红旗如画,峥嵘岁月如歌。老一辈金寨人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留给后人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今日的金寨人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放飞“红军后人立壮志,愿把老区换新颜”的宏图大志,正迈开新长征的脚步,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步前进。

  大别山,红军的故土。金寨县,将军的摇篮,你塑造的精神,你培育的传统,你开创的伟业,像漫山的苍松翠竹,根深叶茂,似奔腾的江淮之水,万古流芳!(本版题图:李海、宋军峰、王永禹提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