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绵山的文化魅力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06:20 解放军报
戴云鹏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中,为纪念著名人物而形成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家家户户吃粽子,这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延续至今的一个节日;另一个则是清明寒食节,这一天人们自觉地禁烟禁火,冷食素餐,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祭祖扫墓,怀念逝去的亲人。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里所说的“一人”,即为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

  提到介之推,便不能不说到绵山。时值仲夏,我们在游览了平遥古城、灵石王家大院后,慕名来到位于山西中部地区的介休绵山。从友人的介绍中得知,绵山山势峻峭,风景秀丽,有着久远的人文历史和众多的传说掌故,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及至到了绵山,我才深切地感受到:绵山岂止是“值得一去”,它的巍峨壮美,它的浑厚深邃,它承载的文化道德力量,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奇魅力。绵山之于炎黄子孙,实在是一座不能不去的大道之山、文化之山、道德之山。

  在我的印象里,还没有哪一个城市、哪一座山,犹如介休、绵山如此紧密地和一个人名连结在一起,和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事连结在一起;也没有哪一个城市、哪一座山,能够承载着犹如介休、绵山这般厚重的文化底蕴。地处汾河之阴的绵山,距介休市区仅20公里,它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仅1000余米,乃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个支脉。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老话,是介之推使得绵山成为一座名山、一座大道之山。介之推羡慕绵山之山清水秀而长期隐居于此,淡薄官位厚禄,勤勉侍奉老母;绵山因介之推之大节忠孝而名扬天下,二者相得益彰,天人合一。

  迎着凉爽宜人的习习山风,徒步攀援在峰回路转的山涧小道上,不时回荡起百鸟的鸣叫,隐约可闻山涧小溪由远而近的低吟浅唱。眼前的绵山不但松柏参天、奇峰林立,更为奇特的是这里几乎步步有景,景景有典,而每一处景致、每一个典故大都和介之推公相联系。子母峰、栖贤谷、超凡洞、清心池、接引桥……这些寄托了太多后人美好愿望的一个个景点及其包含的传说故事,无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关于介之推,民间有着各种版本的传说,史书也多有记载。相传春秋时晋献公死后,晋国大乱,诸子大动干戈争夺王位,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其间历经艰险。时任先锋营首领的介之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随左右,长达19年之久。重耳流亡到卫国时,一日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之推遂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弄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曰是介之推从大腿上割下来的肉。重耳闻知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之推有“割股奉君”之功,表示如能得到王位,一定重重奖赏介之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重赏当年随其流亡的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是顺应天命辅君复国,如今大局已定,他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辈同朝为官,加之他思母心切,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这一待就是许多年。后来晋文公听说了介之推的际遇,羞愧莫及,多次亲临绵山寻找,终不可获。无奈之下,晋文公听从奸人之计,放火烧山,以为这样可以逼介之推下山,然而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之推母子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一代忠臣就这样悲惨地离去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晋文公下令将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介山;将介之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山脚下柏树林中。晋文公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后的残木捡回来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屐。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屐在宫廷行走,以提醒自己时时看着足下,不忘介之推之功。后来人们将最忠诚、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即源于此。晋文公焚烧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他下令全国上下从清明到端午节期间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从此流传至今。

  绵山的出名当然是因为有了介之推。而其作为大道之山,还在于它具有众教相容、兼收并蓄的特点。介之推之后的历朝历代,这里高僧高道云集。佛寺庙宇建筑宏伟,气势轩昂,春秋以来的2000余尊殿堂佛像遍布在方圆数十公里的风景区内;在素有“天下第一道观”之称的大罗宫内,有中国最早的铁铸瓦寺院,有集中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300多尊神佛像的众妙堂。

  绵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绵山下雀谷鼠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一百二十回《水浒传》留下了田虎带领农民起义军在这里与官军对垒的故事。绵山还记载有南宋李武功、李实领导义军抗击金兵入侵的事迹。明末太原武总兵也曾依托绵山收复失地,以图再起。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所属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

  抗日战争时期,绵山铁索岭为晋、鲁、豫和华东等各抗日根据地通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一条秘密通道,游击队员曾多次护送党政军要人和各地干部由此前往延安。在绵山风景区,我们还看到一块“叶剑英元帅论绵山石刻”碑,记述的是叶帅在欢送奔赴延安的干部时的一段讲话。其中对绵山、对介之推、对寒食节的来历都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叶剑英元帅是党内有名的儒将,他的论述成为后人研究绵山忠孝文化、研究介之推的重要遵循。

  介之推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高风亮节流传久远。晋文公时代距今已2600多年,介之推“割股奉君”的事是否确切,不敢妄加评说,只是在今人看来实在是匪夷所思。而先秦时期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盗跖篇》,屈原的《离骚·惜往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刘向的《说苑》等历史名著,对此都有记载,想来不会有误。有一点可以肯定:晋文公之后的帝王将相对介之推的忠君甚至愚忠推崇备至。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朱元璋等帝王,都曾来到绵山进香祈祷,御书墨宝;西汉的张良、宋昌,唐代的魏征、尉迟恭、令狐楚,宋朝的文彦博、张商英、苏东坡等也都登临绵山祭祀介之推。

  历代帝王君临绵山祭祀介之推,自有他们的良苦用心,因为他们的统治实在太需要介之推这样的忠臣了。在我看来,千百年来众多黎民百姓怀念祭祀介之推,并逐渐把寒食节演变为今天的扫墓祭祖活动,则看重的是他的孝道和诚信。介之推作为忠孝典范,绵山作为忠孝文化的发祥地,在今天仍不乏其积极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