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甲部队提高装备保障能力战车威力大增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 06:14 解放军报 | ||||||||
仲夏,天山腹地,新疆军区某师演兵场呈现一派新景象: 某型高炮火控系统突发故障,技术保障组很快查明原因,及时排除故障;某团急需油料弹药补给,指令即时传送……
演练归来,盘点成果,官兵们喜笑颜开。该师提高野战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探索,解开了长期羁绊“铁马”的绊马索,让一辆辆铁甲战车威力大增,纵横驰骋。 集约化改革实现“精确保障” 一次装备抢修演练,该师闹了笑话:一门牵引火炮抛锚,只因缺一件工具,技术保障组只好望“炮”兴叹。 器材千千万万,为何用时找不见?该师装备部阎永厚部长带领机关干部调查研究,发现森严的兵种专业壁垒,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各兵种自成一体实行保障,必然造成保障力量分散,保障精度降低。只有建立全人员、全装备、全专业、全要素的保障新平台,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为此,他们对102个工种的抢修设施进行自建与合建、技术改造和微机管理,力求达到“平战通用,广泛接口”,创新实施了“分层携带、四级一体、网上联供”的车辆器材集约化保障新模式。 7月上旬,新疆军区对装备器材远程供给进行检验,笔者在现场看到:以往维修器材申领需要层层报告、分级批示,器材保管员拿着厚厚的登记本逐个查找,累得满头大汗不说,收发还常出差错。现在只需启动统供与专供程序,就能对所需器材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分类,且收发无一差错。 人才与装备同步“滚动发展” 一场新装备机动抢修演练,某新型火箭炮刚出营门就遭“敌”火力重创,因缺少维修人才,演练只好“走走停停”。 演练失利,暴露出维修保障人员素质滞后。为此,他们打破过去重平时轻战时、重使用轻培养、重技术轻战术的培训模式,推出“尖子带骨干、骨干带群体”和“全员培训、尖子送学、岗位互换”的人才与装备同步“滚动发展”模式,并对技术干部进行资格认证和称职能力考评,使装备干部的在编率、称职率分别达到了98%和85%。对装备修理、管理、操作等专业技术骨干,除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加大识图用图、保障编组学习。装备勤务考核,把陌生地域指挥、机动、协同能力作为重点。 去年底,该师列装了4种新装备。恰巧,一个月前该师选送出去学习的24名装备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归来。今年5月底,4种新装备顺利完成人装结合训练。 科技进步催生“新型保障群” 6月初,该师一场装备综合保障演练在天山深处拉开帷幕,14种新保障编组样式相继亮相。 曾几何时,该师装备保障编组方式陈旧落后。追根溯源,装备保障技术含量低是关键症结。向科技进步要保障力,官兵们聪明才智竞相迸发。他们先后研制了“夜间红外线瞄准检查靶”、“坦克高原寒区供氧装备”等46种革新器材,推广应用了10多项先进技术设备,形成了抢修抢供可视化的保障指挥体系。 科技的进步,使演练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保障群”。在“野战装备保障方舱”内,笔者看到,该方舱是一个能实时提供地理信息、战场监视和信息传输的指挥平台,只要接到各类武器装备的受损方位和数量,就能很快编成由装甲、军械、车辆、工化等专业组成的保障群,开辟出小群多路、以车代所、以车代库的“保障接力线”,部队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相关专题:解放军建军79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