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青杠坡上闻涛声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 06:14 解放军报
青杠坡上闻涛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姜兴华

  

青杠坡上闻涛声

  耸立于青杠坡战场遗址上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本报记者姜兴华摄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今天上午,伴随豪迈的歌声,记者来到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镇。这里曾演绎了长征史中最为传奇的一幕:“四渡赤水”的序幕
——一渡,由此拉开。

  “没有青杠坡一战,就没有四渡赤水!”在土城镇附近的青杠坡战斗遗址处,91岁的钟华清老人仍清晰记得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情景:红军勇敢往上冲,敌人拼命朝下用枪扫射。虽然最后红军控制了这个山头,但敌人援兵不断增多,最后红军才走出渡赤水的一招。土城镇副镇长袁正纲告诉记者,钟华清当年曾帮红军搭过浮桥。

  老人伴着赤水河波涛声的回忆,引出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935年1月28日拂晓5时,红军在青杠坡北端营棚顶与川军展开激战,双方伤亡甚大。危急关头,朱德一甩帽子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足惜!”他和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战斗。红军经过数十次冲锋,终于攻下营棚顶,随即向设有川军指挥所的永安寺推进。红军向敌发起猛攻,川军全线动摇,被迫退守。但以毛泽东为首的军委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分析敌情后认为,如继续恋战,红军必将被四面包围。军委当机立断,下令撤出战斗,于29日凌晨,主力分三路从猿猴(今元厚)、土城等地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向古蔺开进……

  青杠坡之仗,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尽管给敌人以重创,但因战斗异常惨烈,在过去没有多少人提及它。今天,当实事求是已从书本走向实践时,人们才得以触摸这块土地。

  客观地说,青杠坡之战的战略意义和启示是多方面的。记者多次和了解这一仗的专家和领导就此作过探讨。他们认为,这一仗,让红军很快出现了转机。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河,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此外,通过这一仗,也让红军指挥员更加坚定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避强攻弱,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在赤水河畔凭吊红军烈士的贵州省军区政委蒋崇安说:“正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之际,才能有‘四渡赤水’这样的‘神来之笔’!”

  青山无语,赤水滔滔。站在由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碑名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记者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将士勇敢的冲杀。“青杠坡,历史不会忘记你,人民不会忘记你!”离开青杠坡时,记者在心里默默地说。(本报习水8月3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