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制心理权”:未来战争争夺的新高地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10:37 解放军报
蒋杰

  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心理的控制权已经成为主导战争和调控战争的核心要素之一。谁掌握了制心理权,谁就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以左右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制电磁权、制网络权、制信息权等的赢取,都不及制心理权来得重要和管用。因而,信息化战争中,对制心理权的争夺将呈现出白热化状态,成为交战双方必须夺占的一个“新高地”。

  上世纪末,特别是新世纪进行的几场带有信息化印迹的局部战争,交战双方对战争心理控制权的争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把心理交锋作为一个主要战场,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打了一场全方位的心理战,使信息化战争中制心理权的争夺,凸显在了人类战争舞台的聚光灯下。

  战场争夺的新焦点

  2003年3月爆发的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
信息化
战争特质,也是最出乎人们预料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美军虽然动用了常规的武器装备,发动了常规的地面作战、空袭行动、特种作战等,但最令人关注,也是导致伊军不战而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军围绕“震慑与畏惧”战略所展开的大规模心理战。

  正如人们已知的,伊拉克战争前,为获得“倒萨”的舆论支持,美国开动各种宣传机器,大肆渲染伊拉克违背联合国有关规定,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着世界的和平”等,以便在战略层次上寻求道义支持,在战役和战术层次上瓦解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降低他们战时的心理对抗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展开心理战,美军战前早就开始向伊拉克军队广播,指导他们如何向美军投降和显示没有威胁的方式,并专门开辟“逃战指南”节目。美军飞机则在首轮轰炸开始前一天空投了200万张传单和“劝降书”,对伊军民进行“倒萨”宣传,鼓动伊军民“内讧”,这些战略及战术层次上的心理战,后来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美军占领巴格达后搜寻发现,数十万伊军销声匿迹,不是人们想象的打游击战,而是受美军心理战等的影响,战前就准备了便衣,一被打散便化装成平民逃之夭夭,使美军的作战行动势如破竹,牢牢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双方在进行军事心理战的同时,还大打文化心理战。美国利用西方文化崇尚的“民主、自由”与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进行对抗,在文化领域展开大规模的攻心活动。双方的心理战都重视把向对方平民施加压力和对军人进行打压结合起来,重视做好对平民的心理威慑和引诱,并通过控制平民的战争情绪对整个作战施加影响。

  总体上讲,美军对伊进行的心理震慑行动,既是对伊拉克领导阶层及参战伊军的震慑,也是对伊拉克所有民众的“震慑”。伊军对美军的心理反击,既是对美国的心理破坏,也是对已方军队的思想激励。虽然伊军开展的心理战最终因其它战线的无能而前功尽弃,但这种大规模、高层次的心理战,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写下了“攻心为上”的浓重一笔。

  必须夺取的制信息权

  信息被现代心理战理论认为是影响人心理的首要因素和关键性的武器。因而,控制了各种信息的传播,也就掌握了影响人们心理的主动权。所以,在制心理权的争夺中,夺取制信息权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在制信息权的争夺中,除了军方相关的力量和手段外,民间的力量亦不可小视。事实上,民用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资源已经成为军队心理战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民用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资源,不但可以对军队心理战资源的不足形成弥补,而且可使心理战形成很强隐蔽性和影响力。因而,在军用和民用的信息资源利用上,谁做得充分,谁就有可能掌握心理战的主动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都注重利用军队和民间的心理战资源进行角逐。其中,美国凭借本国强大的信息加工、信息传递和信息控制力量,在这场较量中占尽优势。

  未来战争中,制信息权的争夺还表现在对敌方的信息资源的干扰、破坏上和摧毁上。比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各种新闻媒体的限制、干扰、破坏等就是基于这种需要而行动的。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还一反常态,为了赢得“道义”上的支持,邀请了大约500名记者跟随军队采访,加上几十个卫星同时传送现场画面,使这场战争成为有史以来“被纪录的最全面”的一场战争,也是在舆论上最单向透明的一场战争。

  由此可见,战争期间通过对敌方的信息资源的干扰、破坏、封锁、限制,以此来争夺战场上的制信息权,已经成为夺取制心理权的前提和基础。

  从“理想战争”走向“现实战争”

  心理战曾被称作是“人道”而“经济”的作战方式,美军甚至给心理战赋予了“理想战争”的美称。

  毫无疑问,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心理战与武力战一体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战争历来都是血淋淋的,心理战也不能完全例外,它毕竟是现实战争中的一部分。在伊拉克战争中,人们就实实在在地看到:“理想战争”的经济、人道的成色正在大大消褪。比如,伊拉克战争中一些不人道的威慑行动、不合法的欺骗性宣传、不择手段的反心理战活动等,结果是使战争受害者饱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如此看来,心理战这种“理想的战争”已经失去了美丽的光环,甚至比传统的武力战更加残酷。

  其实,现代心理战既有人道的手段,也有残暴的手段。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达成心理威胁、恐吓目的,采取了多个限制级的硬杀伤行动,以实现对伊拉克军民的心理“杀伤”。3月22日,美英联军就出动1000多架飞机,使用B-52战略轰炸机、1500多枚巡航导弹和2000磅重型炸弹,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摩苏尔、石油重镇基尔库克以及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进行了“震慑和畏惧”空袭,这一行动的战略重点不仅仅是摧毁伊拉克的军队和战争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削弱伊军的战斗意志,给“伊拉克部队以极大的打击,让他们早日断定末日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使伊军因恐惧而放弃抵抗。在这方面,伊拉克也不甘示弱,例如,采取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对美英联军进行打击。这种打击的军事效果虽非常有限,但对联军士兵的心理却造成很大震摄,其心理战功能大大高于实战功能。

  可见,心理战的“理想”特点是相对的,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而言的,其为现实军事斗争目的服务,才是绝对的。因而,心理战这种“理想”的作战样式,并不完全是以“人道”、“文明”,而是以“实效”为运行准则的。有了制心理权,就会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就可左右战争进程和结局,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人道”的手段不足以推动夺取制心理权的正常运行时,其向原始但更为实际和更加有效的“现实战争”样式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信息化战争中,交战双方对心理控制权的争夺,其实质是对心理战在战略全局的系统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战略目标牵引着各个层面心理战活动的方向,使心理战的层次明显趋同;怀柔、威慑、离间、欺诈等各种心理战手段各显神通,并形成互补;制信息权成为信息化战争中争得制心理权的基础和硬手段,因而成为了信息化战争心理战的一个新焦点;由于制心理权至关重要的地位作用,在功利动机的驱动下,心理战正从“理想战争”走向“现实战争”,带有了更多无情、冷漠、甚至残酷的色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