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情动大别山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06:18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费士廷 本报特约记者 翟耀 本报通讯员 张国委

  走进大别山下的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莲花村团结组26号农家小院,她仿佛走进了自己的家,这儿挪挪凳子,那儿擦擦桌子,手脚一直没闲着。堂房右墙边堆了十几袋小麦,她边拍打着灰尘边说:“连下好几场雨了,这小麦也该晒一晒了。”左墙上贴着一张1997年8月12日的《河南日报》,第4版是当年河南省高考新生录取榜,她指着石家庄陆军学院录取目录中“161151216陈心良”骄傲地对记者说:“看,这是我弟弟!”

  7月25日,原本平静的莲花村因她的到来而热闹起来,许多村民都涌过来和她打招呼。66岁的杨加荣老人说:“俺村的好闺女又来了。”邻居王秀英大妈拉着她的手,眼含热泪,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她是谁?她靠什么感动了朴实的村里人?

  她就是河南省信阳市郊区

邮政局副局长赵海菊。如今,她八年如一日关爱军烈属的动人事迹已传遍了大别山的角角落落。

  第一次走进烈士家,她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又多了一对牵挂的父母。”

  1998年11月29日,是赵海菊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在《信阳日报》读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勇救战友舍生赴死军校学员陈心良为救战友光荣牺牲》。文章说,8月29日,石家庄陆军学院一大队三中队学员陈心良,奉命和战友销毁过期的某型

火箭筒练习弹发射管装药,由于意外原因,撒落的火药突然起火。危急时刻,陈心良上前一步,将身前的战友从燃着的药堆前扯向身后,为救战友光荣牺牲。9月15日,陈心良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读着报纸,赵海菊被深深地感动了,她还从报道中得知,烈士陈心良家就住在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莲花村,他是陈家五代单传的“独苗”。这个家庭现在最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抚慰烈士父母心中的悲伤?想着想着,赵海菊提笔给陈心良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一些钱。

  转眼间,春节到了。“陈家双亲情况咋样了?”赵海菊萌发了去烈士家看看的念头。腊月二十七晚,天空飘着雪花,忙完支局工作,赵海菊和丈夫、儿子租车直奔莲花村。

  快过年了,远处不时传来阵阵爆竹声,当赵海菊一家带着年货赶到烈士家时,里面静悄悄的,几乎没有一点声响。堂屋吊着一盏昏暗的灯,供桌上摆放着陈心良的遗像,老伴王桂兰躺在东屋床上,听说是赵海菊来了,挣扎着坐了起来。烈士双亲丧子的凄凉和孤寂,深深

地震撼了赵海菊的心。站在陈心良的遗像前,她许下了诺言:“心良,你为国尽忠而不能膝下尽孝,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姐姐了,我会替你关心、照顾好两位老人。”原本只想来看看的她对丈夫说:“从今晚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我又多了一对牵挂的父母。”

  有人问赵海菊图个啥,她说:“我图的就是让烈士双亲也能享受到正常的儿女爱。”

  在平桥区人民路47号郊区邮政局办公楼5楼,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一张双人床占据三分之一,一台旧彩电摆放在墙角,四周堆满了瓶瓶罐罐,卫生间挂满了洗过的衣服,这就是赵海菊现在的家。

  赵海菊的家境一直不富裕。2000年春节,赵海菊第一次接陈启彬、王桂兰老两口到彭家湾过春节。一进门,两位老人就愣了:一间半的宿舍,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赵海菊每月工资不足600元,丈夫陈志远下岗,儿子要上学,一家人生活全指望着赵海菊那点工资。

  自己家境如此艰难,赵海菊却每到逢年过节都要买上一些鸡鱼肉蛋、拎着大包小包到莲花村看望两位老人,临走再留下些钱。每次,老人问她每月拿多少钱,她总是笑笑说:一千多元。

  冬天想着买棉衣,夏天惦记买单衣,天寒了送点炭,天热了送些西瓜,许多不知情的人,都把赵海菊当成了陈启彬老两口的亲闺女。有一次,赵海菊带着两位老人买衣服,精挑细选,价格不菲,营业员羡慕地说:“您二位真有福气,有个这么好的闺女。”

  当地有个习俗,嫁出去的女儿,闰月要给老人买闰月鞋,过节要送节礼。赵海菊也是一样不落。8年24个传统节日,赵海菊只有一个春节没能看望两位老人。2001年冬,赵海菊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右脚踝骨粉碎性骨折。春节一天天逼近,赵海菊心里十分焦急:看望二老的日子一天天来临,自己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给老人解释,又怕他们担心,不得已,她只好买好礼物,让丈夫代自己走一次莲花村。事后,赵海菊觉得愧疚不已,躺在病床上,她给远在天堂的陈心良“发了”一条短信:心良,这个春节姐姐不能代你去看望二老了,请你原谅。

  生平第一次动了搬家的念头,陈启彬老人说:“因为我们又找到了依靠。”

  在平桥区向阳路40号一家小院内,记者找到了陈启彬的新家。

  故土难离,对中国传统的农民来说,要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2003年初,陈启彬却果断做出一个决定:离开莲花村,搬到平桥区。

  “因为我们从海菊身上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后半辈子的依靠。”双手抱着膝盖,陈启彬坐在小凳上,向记者解释了他生平第一次搬家的前前后后。

  说巧也巧。刚搬过去不久的一天清晨,王桂兰突然由脑梗塞引发脑血栓,嘴歪眼斜,半身不能动弹。赵海菊赶紧把她送到医院,忙里忙外,端屎端尿,一勺勺地喂饭。由于抢救及时,老人终于脱离危险。

  今年7月5日,省邮政局组织基层一线干部职工到郑州参加“亲情游”,规定可以带父母同去。想着陈叔陈妈从未出过远门,赵海菊就和父母商量,想带陈叔陈妈一起去。谁知,话刚开个头,父亲赵乐斌就接过话:“爸妈出去玩的机会多,心良父母出去的机会不多,你尽管带他们去吧,爸妈能理解。”儿子陈世林今年13岁了,每次赵海菊去看望陈启彬老两口,他都跟着一起去。当记者问他:“以后,还去看姥爷姥姥吗?”小伙子坚定地说:“去,我会一直跟着妈妈。”

  情发乎心,心动于情。如今,赵海菊的行动不但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赢得了老区人民的尊重和关注,一股新的拥军优属热潮正在中原大地兴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