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穿云破雾摄神州 总参某航空摄影测量中队纪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19:20 新华网

  通讯:穿云破雾摄神州——总参某航空摄影测量中队记事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夏群良朱士伟朱鸿亮)巨大的轰鸣声充满了整个机舱。

  趴着的身体蜷成一个大大的问号,眼睛紧贴取景框……无数精美的航摄照片由此诞生。按动快门的军人,被称为“航空摄影师”。

  用镜头测量大地经纬,在空中定格祖国河山,数十年来,总参某航空摄影测量中队官兵们,在千万次飞行中实践着新时期军人的历史使命。

  攀升:因为使命的高度

  测绘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航空摄影则是采集测绘数据的基本方式之一。航摄的任务,就是用镜头把地面的影像信息“复制”下来,制成合乎要求的精确地图。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空军某航测团转隶为总参某测绘信息技术部队。

  从“两弹一星”实验场的勘察到大兴安岭松林的覆盖率测算,从我国首枚远程运载

火箭试验的航摄保障到我国第一代中华版图和军事地图的普测……10多年来,他们完成了中蒙边境、中越边境、
青藏铁路
、京九铁路、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等重大航摄任务,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9月的西藏贡嘎机场,两间挤满单人木板床的宿舍里,住着5位前来执行任务的航摄师,王明海是其中的一位。

  “长时间高空作业,每天只能吃方便面,偶尔吃上一个硬邦邦的馒头,就像过年。”让王明海和同事们欣慰的是,正是在这次长达3个月的任务中,他们第一次将许多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和雪域高原摄入镜头,获取了丰富的西藏地表信息,并首次将全球定位系统与航摄技术结合,实现了大面积无人区的拍摄。

  每一次飞越山川的远行,都可能在国家和军队航摄史上写下不可取代的“第一”;每一项饱尝艰辛的任务,都成为又一卷壮丽诗篇的序曲。多年来,中队先后在500多个测区作业,航摄国土面积累计800多万平方公里,飞行近万架次,共计58000多个小时。

  有人曾这样计算过:如果把他们拍下的航摄图幅折合为1:5万比例尺的地图,共有160多万幅;如果把使用过的胶片连接起来,约有34座珠穆朗玛峰那么高。

  飞越:向着创新的高点

  光学、机械学、电子学、航空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小小的航摄舱,堪称集成众多高技术的“科技方舟”。

  45岁的工程师戈一鸣还记得,中队成立之初,很多设备都还处于机械化水平,飞行中需要两位航测师协同工作,一人调整相机拍摄姿态,另一人掐着秒表判断拍摄时机。

  如今,他们开发应用的航线设计与监视系统,实现了航拍相机和飞机领航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首次运用动态GPS技术在高原地区进行航摄;参与了专用航测飞机的改装和定型工作,结束了我国航测飞机依赖进口的历史;摸索总结出沙漠、雪山等地区航摄参数表,有效解决了在特殊地区进行航摄的难题……

  从黑白照片到真彩色的广泛应用,从机械化设备到光、电、机一体化仪器,自主创新,把航摄中队打造成为了一个拥有先进装备和高精技术的精英团队。

  而随着新一代航摄仪器的配备使用,这个中队将实现数字化作业。

  一切都在变。而不变的,是官兵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细致入微。航空摄影之所以仍然是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渠道,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精确性。而航测人对于自己最高和最低的要求,都是精确。

  “你想想啊,除去头尾的损耗,一筒上万元的胶卷只能拍200次左右,加上冲洗费用、飞机耗油量,‘咔嚓’一下,光直接成本就得上千元。”47岁的肖光明算了笔经济账。

  然而,这些摄影师心里还装着另一笔“账”。长江三峡航摄中,根据中队提供的水文和地形地貌资料,国家仅移民费一项就节约了数亿元。为了取得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照片,飞机在黄河流域低空飞行。

  “镜头下方走过一个农夫,仿佛他把手中的竹竿一伸,就可以捅到飞机。”肖光明说,“危险,但值得。”

  远航:老主题里的新故事

  2001年,31岁的张海波到浙江某地执行航摄任务。那是个四面环山的县城,东面最高的山峰海拔1200多米,不仅大大高出了航摄的允许飞行高度,而且正好位于飞机进入和退出航线的必经之路上。

  这次事后被张海波形容为“特技表演”的飞行是这样进行的:飞行员拉起飞机迅速爬高,同时急速转弯绕开最高的山峰。窗外山上的树木和岩石近在眼前,机翼似乎马上就要挂在树梢上了。飞机完成转弯后对正航线,俯冲下降200米,进入工作高度……

  像这样充满悬念的历险数不胜数。在沿海某地拍摄,遇到旋转气流的飞机像只断了线的风筝,在漩涡中下坠了几百米,险些栽入大海;在福州,飞机着陆时发生故障,发动机冒出滚滚浓烟,航摄师的第一个动作,却是赶紧把设备和胶卷取下来……

  一次,在哈尔滨连续作业十几个小时后,航摄师吴俊脱下鞋袜,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双脚“和冰箱里的冻肉一样”。他说:“如果晚一个小时送医院,就会被截肢。”

  事实上,年复一年,承受苦累的不仅是航摄师自己。

  2005年1月,30岁的宋海鹏和爱人登记结婚,约定不久去拍结婚照。没几天,宋海鹏接到任务,出发了。拍照日期只能一推再推,直到一年以后才实现。而这一年里,宋海鹏却拍下了1000多张航拍照片。

  张秋花是老中队长徐水平的妻子。1994年8月,离家数月的徐水平执行任务回来,在临潼机场中转待命。虽然明知只能匆匆见上一面,张秋花还是决定带上孩子从西安赶去看望丈夫。那一幕,她记了12年:从机场返回时,年仅一岁的孩子一直趴在汽车后玻璃上,一路都在哭喊着要爸爸……

  朝阳初升,又一队航摄军人出发了。或许,航测飞机迎着朝阳起飞的那一瞬间,就是他们未能收入镜头的最美的画面。(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