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部队支援驻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 22:58 解放军报 | ||||||||
雪域高原的爱民新说——西藏军区部队支援驻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事 王卫东 本报记者 雷雨 梁蓬飞 前不久,一份经西藏军区党委和专家反复研究论证的《西藏军区部队支援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通过电波传向雪域高原座座军营。记者千里踏访夏日高原,从军区机
为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建功 “支援西藏新农村建设,部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是西藏军区《意见》中对所属部队的一条要求。 军区领导告诉记者:“针对西藏广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我们明确要求部队积极参加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能够军民兼用的基础设施,想方设法力求共用,以帮助驻地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按照这一思路,西藏军区各部队展开了扎扎实实的工作。军区机关将达孜县邦堆小学作为帮建对象后,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各军分区、旅、团专门成立“支教办”,实施团以上干部“1+1”助学,创办了一批部队帮助解决师资、校舍、教具的“鱼水小学”、“希望小学”。目前,西藏军区在农牧区帮建的学校已达63所。 西藏边防部队大都有自建的水力发电站,官兵们在保障战备、训练、生活用电的同时,每年免费给边远地区农牧民提供近百万度电。今年以来,各部队结合驻地实际,先后制定了援建农村基础设施近期目标。那曲军分区计划在建好58套游牧民安居房的基础上,协助政府进行牧民新村和草场建设;某边防团决定为3个边境村修通公路;山南军分区计划年内在每个边防连建一个军民共建医疗点。记者所到之处,一个个新的援建项目正在紧张实施之中,藏区处处盛开爱民之花。 为拓宽新农业发展路子尽力 3年前,某边防团与错那县结成帮扶对子后,先后在边境乡实施了改水、修建安居房等工程,使100余户门巴、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4月初,该团派出工作组到农牧区开展调研,与县委、县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藏军区领导告诉记者,这是西藏军区在协助地方政府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中,实施团带县、营连带乡、班排带村的一个缩影。西藏农牧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调整产业结构是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西藏军区要求各部队在支援新农村建设中既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又要有前瞻的眼光,抓住机遇,协助地方政府调整农牧区的产业结构。 说服习惯于传统放牧、种植青稞的农牧民改变产业可不容易,在气候恶劣、饮食结构单一的藏北推广蔬菜种植便是一例。那曲军分区官兵在做好示范的基础上,挨家挨户帮助群众开垦菜地,搭建大棚温室,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如今,当地有近10万平方米大棚温室,蔬菜品种达到30多个,官兵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已辐射到整个藏北高原,许多农户靠种菜脱贫致富。 对部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地方政府和群众最有发言权。山南隆子县县委书记谭宏发深情地说:“隆子县的农牧业从过去的单一形式,发展到如今以旅游、生态、加工服务为主的产业链,驻军官兵功不可没!” 为塑造当代新农民形象倾心 5月9日,从成都起飞的一架试航的波音飞机平稳降落在林芝机场,欢呼的人群中,一位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中年汉子,用可拍照手机对着飞机兴奋地拍个不停。他是附近岗嘎村的农民拉巴。 4年前,拉巴还是个一字不识的牧民。当年,西藏军区某旅投资在岗嘎村援建了一所“扫盲夜校”,拉巴是第一个走进夜校的村民。在官兵们的帮教下,拉巴不但会说汉语,还会说几句英语。放下牧牛鞭的拉巴,正准备在机场附近开一家藏式餐馆。随着岗嘎村村民扫除文盲,“扫盲夜校”的牌子如今已换成了“文化科技培训中心”。 记者了解到,随着林芝机场即将正式通航,目前驻军正协助机场周边的村镇组织村民进行旅游、餐饮、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力求通过协助地方政府培养新农民带动当地新农村建设,把周边村庄建成生态旅游区。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为了协助当地政府把更多的农牧民塑造成具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的新农民,西藏军区一方面大力协助地方政府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入学率,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各类“夜校”、培训班和遍布西藏的“民兵之家”,为农牧民举办各种科技知识培训班。几年前,那曲军分区安多县人武部专门为驻地农牧民建立了一所“马背小学”,牧民们放牧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几年下来,已有200多人掌握了科学养殖知识和畜牧防病知识,有20多人走出了草场,走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