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日本核武器“怀胎八月” 朝鲜试射成其借口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4:07 国际在线

  日本可能借朝鲜导弹危机实现核武化,而这正是日本近日“先发制人”言论的真意

  作者:孙巍 郭弘为

  “日本人现在很愤怒,也十分焦虑,他们将会接受政府的军事扩充计划。从短期而言,东海海域将出现更多爱国者导弹及驱逐舰,而如果鹰派人物安倍接替小泉担任首相,他
将对朝鲜更加强硬,我确信,他想让日本成为核大国。”东京大学一位军事问题专家前田哲雄指出。

  7月13日,《南华早报》和《华尔街日报》不约而同地发表了社论指出,朝鲜导弹试射让日本右翼抓住了机会,叫嚣“先发制人”的打击,甚至提出了选择核武器。

  “核弹可能随时生产”

  《南华早报》指出:“日本对朝鲜导弹的担心很可能使日本推翻其无核三原则。” 该报引用前田哲雄的话说:“对日本来说,核技术也相对简单,运载核武器的系统也是唾手可得的。需要十年的时间来让日本民众接受核武器,不过如果朝鲜继续这么干下去的话,这个时间会缩短。”

  日本防卫大学的岛田洋一教授的话则反映了一些日本人的真实想法:“我很高兴听到朝鲜发射导弹的消息。相当多数的日本人认为日本早就应该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

  《华尔街日报》的题为《一个核日本》的社论指出了日本人的逻辑是:1998年朝鲜试射“大浦洞”导弹极大地震惊了日本人,并导致鹰派人物小泉纯一郎的上台。而上周的导弹试射再一次激发了日本民众的普遍焦虑情绪,“一个在军事上更加咄咄逼人、甚至是核武化的日本将无可避免地出现”。

  与此同时,美国《纽约时报》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政府是借此大做文章,煽起民众的愤怒情绪,再利用它来实现废弃和平宪法的最终目标。埃及《金字塔报》7月14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朝鲜导弹危机只是开始》,它也认为:“日本就像个怀胎8个月的孕妇,可能会随时生产核弹。”

  “核武梦”做了很久

  在7月5日朝鲜试射导弹的当天,日本全国性报章都出号外,此后一直到7月16日安理会通过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日本公营民营电视台都不停地追踪此事,也不断重复播放导弹发射的画面,不仅制造了“导弹来袭”的特殊效果,也让日本人产生大祸临头的危机感。据共同社的舆论调查显示,有87%的人说感受到朝鲜导弹的威胁,81%的人支持对朝鲜制裁。

  从7月9日开始,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外相麻生太郎及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都先后释放出了“先发制人”的试探气球。

  《星岛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均指出,“日本将无可避免地进一步增强军力,甚至可能实现核武化。这正是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近日发表的日本可能对朝鲜导弹基地采取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言论的真意。”

  事实上,被舆论看作最有望接替小泉的安倍晋三和有“鸽派”之称的福田康夫均是日本拥有核武器的坚定支持者。2002年5月,时任官房长官的福田在记者会上指出,如果是专守防御的话,日本可以拥有核武器。时任官房副长官的安倍也公然宣称,拥有小型核武器不存在任何问题。

  而据日本《周刊文春》披露,麻生去年年底去美国“拜票”,在华盛顿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会面时,曾表态说:“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朝鲜都拥有核武器。如果朝鲜继续发展核武器,即使日本也必须用核武器来武装自己。”

  为“核突围”制造“软硬件”

  日本的核能力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去年全球27位知名科学家、核专家及前政府官员曾联署促请日本无限期延迟国内一所钚元素加工厂的运作日期,认为日本真正的核威胁能力与朝鲜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指出,“这座位于日本青森县六所村的核处理厂,每年可提炼8立方吨的钚,足以制造1000枚核弹。当2006年六所村核加工厂全面投入运作后,每年可提炼5吨钚,加上库存54吨钚,估计2010年钚库存将达到100吨,用于发电的钚仅85吨,余下15吨可制造2000枚核弹。”

  除了这些“硬件”条件,日本“核突围”还需要打破的法律限制就是和平宪法和“无核三原则”。日本现行的核政策是“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但日本右翼不断以所谓“中国威胁论”、“朝鲜核问题”、“作政治大国”等论调为题,为日本拥有核武器大造舆论。小泉政府也逐渐在进行政策调整,为发展核武器制造环境。如小泉允许美国核动力航母停留日本,也是想借机消除日本国民内心的核过敏症,试图打开“无核三原则”的缺口。而这次朝鲜的导弹试射更是为日本的“核武情结”找到了可乘之机。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