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用好人生的“黄金时段”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06:22 解放军报
陈鲁民

  电视台有“黄金时段”之说,一般指的是每天晚上的七点到九点之间,因为这一时段的观众最多,收视率最高,所以往往要播出最精彩的节目。这一时段插播的广告价格也最高,说寸秒寸金一点也不夸张,所以叫“黄金时段”。

  人生也有“黄金时段”,大约在25岁到45岁之间,当然,各人情况不同,有的提前一点,有的推迟一点,但大体都在这个区间。人在这个时段,精力最充沛,身体最结实,思
想最活跃,最有激情,创新意识最强,创造力最佳,因而也最容易出成绩。资料显示,科学家们的许多重要发现、发明,艺术家们的许多传世精品、佳作,大都是这个时段的成果。在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化学奖获得者的年龄集中在25岁到50岁之间,平均获奖年龄39岁;医学奖获得者的年龄集中在30岁到45岁之间,平均获奖年龄41岁;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年龄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平均获奖年龄35岁,丁肇中获奖时年龄40岁,杨振宁34岁,李政道则只有30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的“黄金时段”,更是稍纵即逝。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在“黄金时段”中能否有所建树,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能量,挖掘自身的潜力,发光发热,建功立业。所以我们需要格外珍惜并用好自己的“黄金时段”,努力工作学习,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千万不能蹉跎岁月,虚掷大好时光,把“黄金时段”都忙在吃喝玩乐上,以免到最后一事无成,“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另一方面,在人才使用上,也应该充分重视每个人的“黄金时段”,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提供长袖善舞的舞台,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为此,领导要善于当伯乐,不拘一格用人才,大胆把青年人推上前台,让他们勇挑大梁,保证他们在最好的年华干最重要的事情,“黄金时段”实现黄金般的价值。已故的王选院士在这方面就堪称楷模,他不仅是带来第二次印刷革命的科学巨匠,更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呕心沥血培养人才。他用900万元奖金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人进行技术创新;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记载了研究院每一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他们的潜能,给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他一次次向新闻界和社会热情介绍推出创造这些优秀成果的年轻人,为他们鼓劲打气。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方正技术研究院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骨干脱颖而出,硕果累累,充分体现了“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人才发展规律。

  当然,“黄金时段”之外,人们照样可以有所作为。年少时,自有“英雄出少年”;年老时,不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毕竟效率要逊色多了。用戏剧界的行话来说,一老一少的年纪,唱“折子戏”尚可;而唱全本的大戏,还只有“黄金时段”的人才能顶下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