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外军新闻 > 正文

资料: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14:29 舰船知识网络版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战争背景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
失更为严重。所以,一心想收复失地。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以双方又进行了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军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的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起,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互派突击队偷袭对方。通过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队的力量也需得到加强,遂决定从苏联购置大量的武器装备。苏联也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渗透。美国则大力支持以色列。美苏在中东的较量中为避免直接对抗,力图在中东制造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任埃及总统,为摆脱“不战不和”的局面,开始大力加强军备。1971年5月,又与苏联签定了友好合作条约,但苏联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问题上一拖再拖,到1972年4月,萨达特再次访苏时,苏联仍未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5月,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后,苏联决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计划。

  苏联的举动引起埃及的极大愤怒。7月8日,萨达特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埃及的使命,要求2.1万名苏联军事人员在10天内离开埃及;苏联在埃及的一切军事设施,或者卖给埃及,或者全部撤走。这一举动,是埃及摆脱苏联控制,突破“不战不和”局面的重大步骤。

  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埃及颇为有利。1973年5月非洲首脑会议和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都作出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许多国家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1973年,正直西方发生

能源危机,对阿拉伯产油国的依赖加深。埃及、叙利亚国内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情绪高涨。这些有利的情况,使埃及、叙利亚最高领导集团下定决议,乘联合国召开23届年会之际,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向以色列发动进攻。

  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共同商讨未来战争的战略。会后,埃及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4月,又在开罗召开了阿拉伯各国参谋长会议,统一了未来的作战思想。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作战计划。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埃、叙制定了多种迷惑以色列的措施。1972年底,埃及耗费400万美圆在运河西岸修建一道巨大河堤,表面上是抵挡以色列的袭击,实际上是用来隐蔽炮兵和坦克的集结。从1973年初开始,埃及多次征召后备役人员服役,然后又分批复员,给以色列造成错觉。埃叙两国还以开展频繁外交和“例行演习”的方式迷惑以色列。在备战过程中,埃叙都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对于作战意图、作战计划,埃及规定只让总统、国防部长几人知道,叙利亚规定只让总统等十几个高级军政人员知道。作战命令在开战前6小时才传到师级指挥员,开战前3小时传到营级指挥员。临战前2小时,前线指挥官还让一些士兵下河游泳,在沙滩上晾衣服,使前线保持一派“和平”景象。

  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战略纵深全面扩大——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战略纵深增大200公里以上;约旦河西岸,战略纵深增大90公里以上,为保住这一“安全边界”,以色列战略思想由进攻转为防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兴建了一条长123公里,以当时的以军总参谋长巴列夫命名的防线。沙堤高8.5米,朝运河一面被削成55度的陡坡,在坡上设置了铁丝网和地雷区,还设置有通向运河的凝固汽油管,点燃后可在运河上形成一道火网。以军沿运河全线还修筑了31个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网。在西奈半岛腹地,还有机场和“霍克”防空导弹阵地。在戈兰高地,以军也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因此,以军自恃防守坚固,在前沿地区陈兵不多。

  战争经过

  1973年10月6日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防御工事的沙垒中,突然发生两声巨响,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间埋入水下的两个炸药包爆炸了,它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紧接着,埃、叙两国军队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起突然袭击。战争进程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军队获得初期胜利。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着一天发起进攻。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营中,前沿士兵很少。埃、叙就选择了这一天突袭。

  在西线,埃军出动了200多架飞机,从东路轰炸和袭击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前线指挥部、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防空导弹系统、通信雷达设施和机构等重要军事目标。同时,埃军隐蔽在运河西岸沙垒后的2000门榴弹炮和重型迫击炮,也向巴列夫防线的前沿工事和后方目标发起攻击,有效地压制了以军火力。

  埃军的计划是首先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15—20公里的地区;第二步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前沿阵地的安全,然后,视情况向纵深发展。为此,埃军在苏伊士运河两岸集结2个军团共9个师的兵力约12万人。北翼为第二军团共5个师,是战役主攻方向,南翼为第3军团共4个师。战斗开始后,埃军地面部队约8000人在飞机、防空军的掩护下,乘水陆装甲车和橡皮舟从坎塔纳、伊斯梅利亚、德维斯瓦、沙卢法和苏伊士城同时强渡运河。登岸之后,迅速在堤上开辟通道、攀登河堤,摧毁以军前沿火力点,同时,用爆破筒在东岸沙堤以军铁丝网和地雷区中开辟通道。埃及工兵用高压水龙头冲刷以军沿河岸修建的沙堤,仅用9小时,就在沙堤上打开了60多个缺口,架设10座浮桥和50个门桥渡场。在战斗打响后的24小时,埃军10万人和1020辆坦克以及1.35万部车辆通过运河。紧接着,埃军向两翼展开,着手消灭各据点的以军,攻占以军前沿据点15个,粉碎了以军前沿坦克的反冲击。两翼用稳步平推的办法向以军防御纵使攻击。不到三天,埃军控制了运河东岸10至15公里地区。

  为配合正面作战,埃军伞兵和突击分队乘直升机在西奈半岛纵深地区大规模降落,破坏敌军交通、通讯和补给。海军为牵制以军,封锁蒂朗海峡和曼德海峡,封锁亚喀巴湾和红海出口,并在沙伊沙姆赫地区进行海上登陆作战,袭击以军。

  当埃军在西线发起攻击的同时,北线的叙利亚军队也于6日14时向戈兰高地发起猛攻。叙军出动100架飞机袭击以军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叙军的1500门大炮也开始炮击戈兰高地上的以军阵地。叙军第一梯队三个师,1000多辆坦克,在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的掩护下分三路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

  北路叙军进攻谢赫山、马萨达等地。带路由于遭到以军的阻击,推进较慢。中路和南路是叙军攻击的重点。中路叙军第9步兵师很快就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迈里亚。以军退守库奈特拉待援。叙军虽出动了二线坦克,利用夜间频频发动进攻,但以军也调集了大批坦克向叙军发动反冲击,双方1500辆坦克在狭长的平原上激战了近48小时,以军188装甲旅几乎被全歼,仅剩10余辆坦克。7日晨,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里,进到叙以边境太巴列湖附近。以军在仓促应战之时,逐渐看到叙军的许多弱点。于是,以军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北线叙利亚军队,以扭转战局。至11日,北线以军主力剧增至22个旅,约10万人。

  第二阶段(10月10日至15日),埃军进攻受挫,以军实施反攻。

  埃军初战得胜,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从10日起,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以军利用这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叙军防御阵地后,又采取正面突击同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以军进攻的重点是戈兰高地中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仅派少数兵力牵制。很快突破了叙军防线,解除了库奈特拉之围。11日,以军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总计达22个旅,近10万人。以军集中坦克500辆,沿不同的路线,向大马士革方向快速前进。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左右,叙利亚的步兵和防空军则撤至首都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区。沿公路两侧建立防御阵地,阻止以军向大马士革的进攻。

  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至3个师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当以军在北线反击时,埃军为增援叙利亚决定向以军发起进攻。

  10月14日6时,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随后,以装甲师、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集中三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第三阶段(10月15日至24日),西线以军向埃军发动进攻,北线以叙两进对恃。

  10月16日,以军三个旅群向埃发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以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的情报,抓住埃军运河西岸兵力空虚之有利时机,从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阵地,摧毁了埃军几个防空导弹阵地,并迅速组织了5个旅的兵力,在空军的支援下,源源不断地度过运河。对于以军突入运河西岸的作战行动,埃军误认为是小股以军的骚扰活动,未引起重视,以致以军摧毁了埃军的大量防空导弹阵地,以空军得以在运河西岸进行轮番轰炸。18日,突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阵地,到19日晚,以军在西岸的部队达到了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

  突入运河西岸的以军在取得主动权后,又不断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以切断埃军2、3军团的退路。此时,东岸以军也配合发动攻势,使第3军团腹背受敌。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但以军的进攻却没有停止。同时,以军向北推进,企图攻占伊斯梅利亚,包围埃及第2军团,但未能成功,以军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迂回包围第3军团。23日凌晨,以军沙龙旅,依靠夜间偷运过河的人员和物补给,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当日晚,以军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切断了苏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军团部队的联系,基本完成了对埃军第3军团大部分部队的包围。24日,双方实现停火。

  在北线,叙、以双方在第二阶段末期形成对峙后,以军于10月22日出动1个伞兵旅,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山头。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24日,叙以宣布正式停火。

  这场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双方战争消耗在50亿美圆以上。通过这次战争,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