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创造的秘密在这里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5:24 中国国防报
李炳彦 胡延宁 柴永忠 赵长勇

  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合适的土壤。“橘生淮北为枳,生于淮南为橘”。内因相同,外部环境条件不同,结果各异。

  如果说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军事创新,那么成功地推进新军事变革,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能够使每名军人为保卫国家安全发挥才智并拥有资源、信息、工具、训练和自由表现的环境。正是如此,军队的转型首先是文化转型,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

  《创造的秘密》是一本研究世界著名科学家创新实践的书。它提出:“创造力是受一种对智力并没有多少影响的特殊环境促成的。”

  在这次对我军两院院士的问卷调查中,院士们把科研体制排在软环境的首位,个中原因可能有两个:现行体制与创新需求还不太适应,需要改进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还未能更好地转化为创新优势。

  改革科研体制,创新科研机制,站在创新制高点的院士们对此提出了诚恳的希望和要求。

  我军空气动力学专家、总装某部乐嘉陵院士在信中说:军队科研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工程建设,需要集中指挥和严格的纪律;另一类是课题研究,这类研究应该十分灵活,研究人员可以有较大独立性和发言权,应有经费的支配权,课题组织亦可灵活。但目前后者的研究与组织十分薄弱和困难。在地方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确定方向后就能很快组织力量形成研究团队。而军队由于受体制编制的限制,要形成跨建制单位、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研究团队比较困难。军队中行政、科技、政治都是纵向管理,很难承认跨行政单位的科研组织。

  “研究团队”的设想或许不是乐嘉陵院士的创造,因为在我国“两弹一星”的创新过程中,国家就是集中优势兵力,组成“科研集团”,采用系统管理,保证了创新成功。但在军队自己组织的科研活动中,我们还是分兵把口、各自为战居多。

  “军队创新群体或团队建设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涌现。目前,我军许多科研院所的领导行政管理方面的任务繁重,基本没有精力担当学科带头人。但学科带头人如果不是行政领导,创新群体的各类研究活动就很难展开和坚持。”戴浩院士如是说。

  谈到科研软环境,院士们呼吁:要创新需要营造一个非急功近利的环境,既鼓励成功,还要宽容失败。

  我军两院院士的呼吁确有代表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曾感叹地说:“我在国内工作近半个世纪,还从未听说哪个重大项目鉴定最终以失败告终。科研失败是很正常的,所有科研都成功才是不正常的。”

  华东师范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曾参与过多次高校科研项目鉴定会。他表示:“一般说来,科研鉴定结果大致分为3个档次:一类是国际领先,二类是国内领先,三类是国内先进。科研鉴定中,国内先进属于最低,没有失败这一说。换而言之,科研鉴定是以国内先进保底!”鉴定报告会为何缺席失败评价呢?唐安国分析说,现行体制下,主管部门、学校、科研个人以及鉴定专家3方是利益共同体,都希望有一个好的鉴定结果。

  专家学者指出,现行科研成果鉴定机制存在三大缺失:缺失“失败机制”,缺失“反方机制”,缺失“时间机制”。我们一定要克服浮躁、大跃进的心态。反观诺贝尔奖,其大多是过了几十年才评定颁发的。

  营造非急功近利的软环境,最需要的是争鸣精神。“争鸣是激发创新火花的燧石,争鸣是吹散理论雾霭的清风。水尝无华,相荡方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连载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