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农牧民心中永远的“220”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6:32 解放军报
柴祥群 戴岳 本报记者 陈生庚

  “220”医院是赤峰医院的原番号,已经改了几年了,可老百姓至今还是一口一个“220”。“有病就找‘220’”,是老百姓认准的理。他们说:“‘220’给咱老百姓带来的福音太多了,一提起它就感到亲切,咱永远不改这个口。”

  真心托举生命希望

  2002年底,赤峰市开展本年度“最幸运的人”评选活动,翁牛特旗的女中学生张晓燕名列榜首。

  “最幸运”的张晓燕其实最不幸运。这年4月,她患上了尿毒症。为了求医,家里把房子变卖了,一家人栖身在窝棚里,母亲捡起了垃圾,但照样支付不起她用于透析的钱。绝望了的张晓燕给《红山晚报》写了一封信:“如果我离开这个世界,请将我的眼角膜捐给失明的小朋友。”赤峰医院原院长倪彦君看到这一消息,立即和院领导研究说:“我们要伸出手来帮她!决不能让一个花季少女无钱治病失去生的希望。”大家一致同意:把张晓燕一家三口接到医院来,吃、住、医,费用全免,做换肾手术。

  

医院没想到,晓燕的父母亲友做换肾配型实验无一成功,这给挽救晓燕的生命带来了更大难度。院领导亲自带人寻找肾源,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终于在张晓燕住院380天后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医院组织专家对晓燕实施了肾移植手术。看到女儿手术成功了,张晓燕的父母“扑通”一声跪在了医生跟前,说:“解放军就是咱的长生天(蒙古民族的图腾)啊!”

  其实,像张晓燕这样不幸的人,只要遇到赤峰医院,就会成为幸运的人。有年秋天,老院长刘发雨带着医疗队巡诊,正赶上有个人得了急性肠穿孔。但到符合抢救条件的乡医院去做,套上马车要走一天一夜,根本来不及。而不去,只能在农家土坯房里进行,卫生条件差,万一不成功,就毁了刘发雨闻名遐迩的“刘一刀”名声;不做,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刘发雨当机立断:“把门板拆下来,当手术台!”土坯房的房顶破了,直往下掉渣。“找条床单来,4个人各拽一只角,在屋顶下挡灰!”刘发雨在这样的条件下,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真情呵护心灵家园

  赤峰医院对农牧民的感情,不仅体现在治疗疾病上,更体现在关爱患者心灵上。在内蒙古一些贫困农牧区,新生儿唇腭裂(俗称“三瓣嘴”)发病率较高。这些无辜生命的降临,便是一幕幕厄运的开始:有的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有的不堪精神重负选择了轻生……

  赤峰医院的白衣战士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微笑还给唇腭裂患者。然而,在春雷滚不到边的茫茫草原,有1万多唇腭裂患者负担不起医疗费。一个偶然机会,医院得知,中华慈善总会将在内蒙古启动“微笑列车”项目,凡是申请到“微笑列车”项目的医院,可以得到慈善机构的捐助,免费为唇腭裂患者做手术。但这是一项慈善工程,拨钱较少,医院做一例手术明摆着要往患者身上贴钱。尽管如此,医院党委“一班人”表示,一定要争取到这个项目,让一个个唇腭裂患者乘上“微笑列车”。

  “一个部队小医院主动来争取慈善项目,对老百姓没有爱心是做不到的。”中华慈善总会被深深感动了。2001年8月,赤峰医院被确定为内蒙古唯一的“微笑列车”定点医院。

  有位妇女叫张广茹,生下来就是“三瓣嘴”。小时候,父母总是把家里的镜子藏起来,不让她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因为受不了同学们的讥讽,她只读过几天书就辍学了。长大后,她嫁给了一个老实本分的汉子。丈夫尽管不嫌弃她,但她心里总有一种自卑感。2002年,赤峰医院为她做了唇裂手术。出院那天,38岁的她第一次勇敢地站在镜子面前,她看到自己变漂亮了,非但没笑,反而大哭起来,因为38年里,她积压在心中的伤痛太多太多了。

  “微笑列车”开通5年以来,先后让890张面孔改变了容颜,改变了人生。

  真爱播下文明种子

  有个名叫雷彩玲的女青年,在鞭炮加工中因炸药爆炸身负重伤,家中积蓄花完了,再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医药费,只能躺在炕上苦苦地与伤痛抗争。当地两位晚报记者目睹这揪心一幕后,拿起电话向有关医院求援,对方一听患者无钱,都说不好办。最后电话打到赤峰医院,没想到军用救护车很快就开到了雷家。医院免费救治雷彩玲的义举,激起了全社会的爱心,爱的雪球越滚越大。各界群众纷纷捐款,一位

出租车司机把一天的收入全捐了,他说:“今天我能这么做,是解放军的爱心打动了我。”赤峰市民族歌舞团后来将这件事编成小品《真情》。

  农民孟兆青患有脑出血后遗症和高血压病,半个身子麻木,生活无法自理。他住进赤峰医院后病情明显好转,觉得病已治到这样肯定花钱不少,于是住到第29天,偷偷跑回了家,住院费没交,病也不想再治了。医院很快与其取得联系,诚恳地对他说:“没钱交医疗费,这能理解,医院也可以想办法减免,但病没治好就偷偷跑回家是不对的。”一席话说得孟兆青羞愧难当。医院不但继续为他治疗,还决定免除他1000多元的医疗费。孟兆青不干,两年后他硬是将这笔钱还给了医院。他恳切地说:“这钱不还,我心里不安。医院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的确,赤峰医院高尚的医德医风在影响着人、教育着人。姜家营子乡有一位名叫石永新的,当乡村医生已有20多年,乡亲们在他那里记下的欠账单有500多张,共计2万多元。尽管他自己很困难,但他从来不向乡亲们张嘴要账。他说:“我在赤峰医院进修过三次,不仅学到了医术,还学到了他们的爱心和美德。”说来也巧,如今他的女儿石亚男医科大学毕业后,也到赤峰医院当上了内科大夫,父女俩展开了爱心接力竞赛。

  爱心是催生文明的火种。赤峰医院37年坚持医疗支农,在草原撒下了爱的种子,结出了文明之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