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专家解读:战还是谈 以色列如何收场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 12:06 新闻晨报

  国际问题专家接受采访,解读以军大打出手幕后因素

  为报复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越境袭击并抓走两名以军士兵,以色列12日起对黎巴嫩发动代号为“正义回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全面封锁黎巴嫩。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指出,“从目前的形势看,美国支持是以色列
持续大打出手的重要因素,而以黎冲突是否会扩大到周边地区,还要看叙利亚和伊朗的反应。”

  颜面扫地 以色列决意重创真主党

  黎真主党武装光天化日之下突破以北部边境,袭击并俘获以军士兵,对以色列震动极大。以舆论称,这是对以色列的一次“战略打击”,是近年来以军军事威慑战略的一次重大挫败,令号称中东无敌的以色列军队颜面扫地。

  朱威烈表示,以解救士兵为名,重创真主党武装,是以军此次行动的真正目的。自2000年以撤出黎南部地区以来,真主党借局势平静之机,迅速积聚军事力量,发展新式

火箭装备,可以说,目前已具备了相当的对以打击能力。以色列认为,对于真主党的战略威胁,以色列已不能再无动于衷,必须借助军事行动,重创其军事能力,否则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和军事形势将发生改变。

  对于局势的未来发展,朱威烈认为,冲突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但蔓延至周边国家的可能性不大。以色列对真主党武装的打击目前刚刚开始,以军下一步的目标,是摧毁真主党在贝鲁特和南部山地的政治和军事基地,使其无法在遭受打击后形成组织反击能力。

  至于是否会发生大规模的地面战争,朱威烈表示,以军有这个准备,但不会轻举妄动,因为以军有1982年入侵黎巴嫩而深陷泥潭的前车之鉴。另外,叙利亚已从黎巴嫩全部撤军,同时有安理会1559号决议和美国的双重约束,加上伊朗更不会贸然公开介入,因此,以黎冲突还会在双方之间继续燃烧。

  幕后因素 美国力挺以色列“开战”

  朱威烈表示,以色列这次之所以敢在两线开战,持续大打出手,美国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美国的支持和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以也不会借士兵被绑如此大做文章。13日,美国已在安理会否决了卡塔尔提交的要求以停止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的决议草案,14日,安理会将再次召开紧急会议,美国有可能再次阻止任何不利于以色列行动的决议草案通过。

  朱威烈说,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无论是黎巴嫩真主党,还是哈马斯,都是美国张榜公布的所谓“恐怖组织”,以色列对这些“恐怖组织”发动打击,美国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另一个背景是,真主党这次蓄意对以色列发起突袭,除有为哈马斯“解围”的意图外,还不排除有为伊朗“分忧”的可能。伊朗和真主党长期保持有密切关系,伊朗目前在核问题上被美欧“围追堵截”,而且其核问题又刚刚被“踢”回到安理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借真主党的力量分散一下美国的精力,也是一种可能的政治考量。

  但问题是,美国不愿也不会被真主党所牵制,借以色列之手重创真主党,也是美国的政治考量,并且是美国为何在安理会力挺以色列的原因。

  未知之数 伊朗叙利亚是否会观望

  目前有两支无法预知的力量就是伊朗和叙利亚。如果这两国处于观望状态的话,中东局势还会处于国际社会的可控制状态。但是,一旦这两个国家介入黎以斗争,将会令中东局势向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以色列届时有可能会遭到重创。到时候,以色列的盟友美国的立场也将会影响未来的中东局势。

  此外,哈马斯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哈马斯今年3月上台以来,一直试图以民选政党派别的姿态博取外界好感,以期改变外界对其的固有看法。但是综观目前的巴以局势,哈马斯内部的极端势力有抬头的趋势。这意味着一旦哈马斯又走回依靠武力斗争的老路上去,将很有可能对以色列构成威胁。到时候,忙于两线作战的以色列能否打赢这场仗就成了未知之数。

  至于目前国际社会的态度,除美国一如既往地站在以色列一边外,阿拉伯和欧盟国家虽有谴责之声,却未见实质行动。由于真主党长期以来曾多次实施恐怖袭击活动,因此一直被欧美国家视为“眼中钉”,并被列入了恐怖组织的行列。能够借以色列之手“干掉”真主党符合欧美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因此后者现在处于观望态度也可以理解。

  不过,如果黎以之间的冲突出现扩大趋势,比如说叙利亚和伊朗介入其中,国际社会可能就不会继续观望下去。联合国由于受到美国的牵制,可能不会在中东问题上有所作为。如此一来,欧盟和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将可能会成为斡旋的关键力量。 (晨报记者 田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