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正确看待“高考状元”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06:21 解放军报
杨玉辰

  每年的高考发榜之际,总有一股热捧“高考状元”之风四处蔓延:一些媒体或争先恐后地刊登“文科状元”或“理科状元”名单,或不失时机地邀请这些“状元”们做节目,搞“访谈”,写文章;一些“状元”所在的学校也大张旗鼓地搞庆祝,施重奖;至于“状元”们的家长和亲朋好友,更是奔走相告,设宴炫耀。其情其景,很容易使人想到科举制度下“金榜题名”时的狂热和喧嚣。

  其实,对“高考状元”大可不必如此狂抬热捧。

  其一:这种“

状元”并不代表知识上的“拔尖”,某考生之所以成为“状元”,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谈到“高考状元”时坦率地说:“其实前200名学生都没有差别,你要换一套卷子的话,排序就变了。‘高考状元’是偶然性造成的。”这就是说,你这个“状元”只是某地区本次考试的高分,并不是全国性和每次考试的高分。既如此,何必再用老掉牙的“状元”称谓呢?

  其二:这种“状元”的存在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实践证明,高考的“状元”未必是大学的高材生,更未必是走向社会之后的拔尖人才。我有一个邻居的孩子,高考时曾是全县的“理科状元”,可到了某名牌大学后却成绩平平,毕业参加工作后竟多次因工作失误而被辞退。此时倘若再提当年的“状元”称谓,岂不是对他的辛辣嘲讽?可见,只因高考得了一次高分就被称为“状元”,确乎过早了些。

  其三,“状元”的称谓容易对考生本人产生心理误导。“状元”一词在中国历史和人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恰当地使用极容易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负面作用,使之误认为自己就是“天才”或“超人”,并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从此埋下“自满”的种子。多少现代“状元”们入学后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和不思进取,足以使后人引以为戒。

  当然,高考中的佼佼者是应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可一味热捧和盲目重奖就弊多利少,甚至适得其反了。因此,媒体和教育部门应对这个问题慎重考虑一番:高考中的高分考生要不要称之为“状元”?纵然要称“状元”,要不要如此大张旗鼓地通过媒体公布于天下?纵然要公布名单,要不要不顾其负面作用不加限制地进行炒作?总之,宣传或奖励要从大局和长远利益着眼,充分考虑到对本人客观冷静地认识今后的发展道路有益,对左邻右舍和其他考生的心理感受有益,对稳定和建立

和谐社会有益才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